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种羊场舍区、场区、缓冲区的环境质量要求,包括空气、水质、土壤等方面的具体指标和监测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范围内种羊场的建设和管理。
Title:Environmental Quality Requirements for Sheep Breeding Farms - Shelter Area, Farm Area, and Buffer Zone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428-2018《种羊场环境卫生规范》中关于种羊场舍区、场区、缓冲区的环境质量要求,是保障种羊健康和生产性能的重要技术依据。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舍区环境质量要求
1. 温湿度控制:舍内温度应保持在10℃至25℃之间,相对湿度维持在60%至70%。此规定旨在为种羊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湿度影响其生理机能和繁殖能力。
2. 粪便清理频率:每日至少清理一次粪便,并确保排泄物不超过24小时。这有助于减少有害气体排放,降低疾病传播风险。
3. 换气次数:每小时换气次数不低于8次。良好的通风可以有效排除氨气等有害物质,改善空气质量,促进种羊健康成长。
二、场区环境质量要求
1. 噪声水平:白天噪声不得超过60分贝,夜间不得超过45分贝。过大的噪音会干扰种羊正常活动,甚至导致应激反应。
2. 卫生消毒:定期对道路、圈舍周边进行消毒处理,每月不少于三次。此举可防止病原微生物滋生扩散,维护整体卫生状况。
三、缓冲区环境质量要求
1. 防护距离:与居民区保持至少500米以上距离。设立适当的安全防护距离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外界因素对种羊的影响。
2. 生活污水处理:生活污水需经过无害化处理后方可排放,不得直接排入自然水体。这一措施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避免污染水源。
上述内容体现了该标准对于种羊场环境卫生管理的具体要求,各相关单位应严格按照标准执行,以确保种羊养殖过程中的良好生态条件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