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河北省公共信用信息交换的方式、接口规范以及相关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内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在公共信用信息共享与交换过程中的技术实现和管理。
Title:Public Credit Information Exchange Methods and Interface Specifica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L70
国际标准分类号:35.2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3/T 2787-2018《公共信用信息交换方式和接口规范》是由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主要用于指导公共信用信息的交换与共享。以下是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数据分类与编码规则
条文内容:
4.1 公共信用信息按照数据主题分为个人、企业和其他组织三类,并采用统一的编码规则。
解读:
这一部分明确了公共信用信息的基本分类,有助于确保不同主体的信息能够被准确识别和处理。通过统一编码规则,可以避免因编码不一致导致的数据混乱问题,提高数据交换的效率和准确性。
数据交换格式
条文内容:
5.1 数据交换应采用XML或JSON格式,具体格式由双方协商确定。
解读:
选择XML或JSON作为数据交换格式,是因为这两种格式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跨平台兼容性。允许双方协商确定具体格式,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和技术环境,保证数据交换的灵活性和兼容性。
数据传输安全
条文内容:
6.1 数据传输过程中应采用加密措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
解读:
数据传输中的安全性至关重要,特别是在涉及敏感信息如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时。采用加密措施可以有效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截获或篡改,保障数据的完整性和保密性。
数据质量控制
条文内容:
7.1 数据提供方应对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负责。
解读:
数据质量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应用效果。要求数据提供方对数据的质量承担责任,有助于提升数据的可靠性。真实性确保信息准确无误,完整性保证信息全面覆盖,及时性则保证信息的时效性,这些都为数据的有效利用奠定了基础。
以上是对DB13/T 2787-2018中几个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希望对理解和应用该标准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