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玉米粗缩病人工接种鉴定的技术方法、试验条件、抗性评价指标及等级划分。本文件适用于玉米品种对粗缩病抗性的人工接种鉴定与评价。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Artificial Inoculation Identification and Resistance Evaluation of Maize Rough Dwarf Diseas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T 3489-2018《玉米粗缩病人工接种鉴定技术与抗性评价规程》是江苏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玉米粗缩病的人工接种鉴定流程和抗性评价方法。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茬口安排
标准规定了试验田的选择需避开上茬种植过玉米或水稻的地块,并且要求试验地具有良好的排灌条件和肥力均匀性。此外,明确了试验应在6月上旬播种,确保供试材料与对照品种同时期出苗。
2. 试验材料
标准强调供试材料应为纯度达到98%以上的自交系或杂交种,且每处理重复三次以上,每重复不少于20株。这保证了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3. 接种方法
在人工接种环节,标准指出需使用含有玉米粗缩病毒的灰飞虱作为传播媒介。具体操作是在灰飞虱成虫羽化后24小时内将其放入装有供试材料的网罩内,每株不少于5头灰飞虱。接种后需定期检查发病情况,并记录发病株数及严重程度。
4. 抗性评价指标
抗性评价采用综合指数法,即根据病情指数(DI)、发病率(IR)以及病情发展速度等多方面因素计算得出综合抗性指数(ARI)。其中病情指数定义为:DI=∑(病级×株数)/总株数×最高病级,而病级划分依据叶片黄化面积比例分为0-5级。
5. 数据处理与结果表达
最后,标准要求所有数据均需经过统计分析,采用方差分析法检验差异显著性,并以平均值±标准误的形式报告结果。同时建议绘制病害进程曲线,直观展示不同处理间的差异变化趋势。
通过上述解读可以看出,《玉米粗缩病人工接种鉴定技术与抗性评价规程》从试验设计到具体实施再到数据分析都提供了详尽指导,有助于提高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