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实验用喜马拉雅旱獭的环境与设施要求,包括饲养环境、笼具、空气条件、温度、湿度、光照、清洁消毒等具体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实验用喜马拉雅旱獭的饲养管理及相关科学研究活动。
Title:Experimental Himalayan Marmots: Environment and Faciliti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11.1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3T 1694-2018《实验用喜马拉雅旱獭 环境与设施》是青海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实验用喜马拉雅旱獭的饲养环境和设施要求。以下对标准中的一些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温湿度控制
标准规定实验用喜马拉雅旱獭的饲养环境温度应保持在15℃至25℃之间,相对湿度应在40%到70%范围内。这一范围确保了旱獭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避免因极端温湿度导致的健康问题。适宜的环境条件有助于维持其正常的新陈代谢和免疫功能。
活动空间
每只实验用喜马拉雅旱獭所需最小活动空间为0.5平方米。此规定基于旱獭的生活习性和行为学研究,确保它们有足够的活动区域来维持正常的运动量,防止因空间狭小而引发的行为异常或健康问题。
饲养设施
饲养设施必须具备良好的通风系统,以保持空气流通并减少病原体的积聚。此外,设施内应设有防逃逸装置以及安全防护措施,如光滑的墙壁和适当的门锁设计,以保障实验人员的安全及动物福利。
卫生管理
对于实验用喜马拉雅旱獭的饲养环境卫生有着严格的要求,包括定期清理粪便、更换垫料以及消毒处理等。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预防疾病传播,并创造一个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
以上内容只是DB63T 1694-2018标准的一部分重点条文解读。该标准还涵盖了更多细节方面的规定,如光照周期、噪音控制等方面的要求,目的是为了提供最适合实验用喜马拉雅旱獭生长发育的条件,从而提高科研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