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马铃薯细菌性青枯病的防治技术,包括病害识别、预防措施、综合管理及药剂使用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马铃薯种植过程中细菌性青枯病的防控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otato Bacterial Wilt (DB36T 1032-2018)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6/T 1032-2018《马铃薯细菌性青枯病防治技术规程》是江西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马铃薯细菌性青枯病的防控工作。以下从标准的重要条文中进行解读。
标准中明确规定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例如在第4.1条指出要选择抗病品种并实行轮作制度。这主要是因为马铃薯连作容易导致病原菌积累从而加重病情。种植时应选用经过检疫合格且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抗病品种,并与非茄科作物轮作至少两年以上以减少土壤中的病原基数。
第5.2条强调了田间卫生管理的重要性。要求及时清除病株残体、杂草及病叶等废弃物,防止病原扩散。同时注意合理密植,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田间湿度,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
第6.3条关于化学药剂使用的规定也值得注意。推荐采用铜制剂如氢氧化铜或春雷霉素等进行喷雾处理,在发病初期连续施用2-3次,间隔7天左右。但需严格按照说明书浓度配制,避免过量使用造成药害或环境污染。
此外还提到生物防治方法,比如利用拮抗菌株对病原菌产生抑制作用。具体操作上可以拌种或者灌根处理,不仅能够有效控制病害发生还能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
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可以显著减轻马铃薯细菌性青枯病的危害程度,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