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芝麻细菌性青枯病测报的术语和定义、监测方法、预测依据及预报发布。本文件适用于芝麻细菌性青枯病的监测与预报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Forecasting and Reporting of Sesame Bacterial Wilt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6/T 1035-2018《芝麻细菌性青枯病测报技术规程》是江西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芝麻细菌性青枯病的监测、预报和防控工作。以下将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范围与适用对象
标准适用于江西省内芝麻种植区,特别是那些常年发生芝麻细菌性青枯病的地区。该病害主要影响芝麻的茎秆和根部,导致植株萎蔫甚至死亡。标准明确了监测的目标群体是芝麻田间种植区域以及周边可能携带病原菌的土壤环境。
术语和定义
标准对“芝麻细菌性青枯病”进行了明确界定:由Ralstonia solanacearum等细菌引起的一种土传维管束病害。此外,“测报点”被定义为设立在典型种植区内的固定监测站点,用于长期跟踪病害的发生动态。“病害分级”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分别对应病株比例低于30%、30%-70%以及超过70%的情况。
监测方法
标准规定了两种主要的监测方式:
1. 田间调查法:每年从芝麻播种后开始,每隔10天进行一次全面巡查,记录发病情况。特别注意观察靠近水源或排水不良地块的植株。
2. 实验室检测法:对于疑似病例,采集样本送至专业机构进行分离培养鉴定。必要时可采用PCR技术快速确认病原体种类。
预警级别设定
根据病害发展程度及气象条件等因素,预警级别划分为三级:
- 蓝色预警(低风险):零星发病,面积小于5%;
- 黄色预警(中等风险):局部爆发,面积介于5%-20%之间;
- 红色预警(高风险):大面积流行,面积大于20%。
防控措施建议
针对不同预警级别提出相应的防治策略:
- 在蓝色预警阶段,加强田间管理,如合理灌溉、增施有机肥以提高抗逆能力;
- 进入黄色预警后,需立即开展药剂喷洒作业,并及时清除病残体;
- 当达到红色预警时,则应采取综合防治手段,包括化学防控、生物防治以及农业结构调整等措施相结合的方式。
以上内容仅为标准部分内容的简要概述,实际应用过程中还需结合当地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执行方案。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运用DB36/T 1035-2018《芝麻细菌性青枯病测报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