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猪伪狂犬病的防治原则、免疫程序、监测方法、疫情报告与处理以及消毒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四川省内猪伪狂犬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orcine Pseudorabi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1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猪伪狂犬病是一种对养猪业危害极大的传染病,四川省发布的DB51/T 664-2018《猪伪狂犬病防治技术规范》为该病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深度解读。
在猪场布局方面,规范要求生产区、生活区和粪污处理区严格分区,且净污道分开设置。这主要是为了防止人员和物品流动带来的交叉污染,确保生物安全。
关于引种管理,规定引进种猪必须来自伪狂犬病净化场,并需隔离观察至少30天。这一措施旨在降低引入隐性感染猪只的风险,保障种群健康。
免疫程序中强调仔猪应在7日龄、21日龄分别接种活疫苗,在60日龄时加强免疫一次灭活疫苗。这样的免疫方案能够建立牢固的免疫屏障,有效控制病毒传播。
对于检测频率,规范指出种猪群每季度检测一次,育肥猪在出栏前进行检测。定期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带毒猪只,减少病毒扩散机会。
此外,还特别提到废弃物处理环节,要求病死猪及污染物采用焚烧或深埋法无害化处理。这样可以彻底消除病原体,避免环境污染。
这些规定的实施需要养殖场从硬件设施到管理制度进行全面升级,但长远来看,能显著提高猪群健康水平,降低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