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冷链物流中温湿度的要求及测量方法,包括储存、运输、交接等环节的温湿度控制要求和测量技术。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范围内从事冷链物流相关活动的企业和机构。
Title:Cold Chain Logistics -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Requirements and Measurement Method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1
国际标准分类号:01.0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3012-2018《冷链物流温湿度要求与测量方法》是北京市地方标准,规定了冷链物流过程中不同环节的温湿度控制要求及测量方法。以下是对该标准中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温度分类与适用范围
标准将冷链物流中的温度分为A类、B类和C类三个级别:
- A类:适用于需要极低温度的物品,如冷冻食品;
- B类:适用于需低温保存的物品,比如冷藏药品;
- C类:适用于常温但需防潮或避光保存的产品。
各等级对应的温度区间分别为:
- A类:≤-18℃;
- B类:2℃~8℃;
- C类:10℃~25℃。
每种温度类别都有特定的应用场景,例如A类适合速冻水产品运输,而B类则多用于疫苗配送。
温湿度监控设备要求
用于监测温湿度的仪器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计量检定规程,并定期校准以确保准确性。同时,设备应具备数据记录功能,能够连续记录至少30天的数据,并能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传输至管理系统。
测量点布置原则
为了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代表性,在库房内应按照均匀分布的原则设置测点。具体来说:
- 每个独立控温区域至少设置两个测点;
- 主要通道两侧每隔3米布置一个测点;
- 库顶、地面以及货物堆垛顶部也需安排测点。
此外,对于大型冷库还建议增加更多的测点数量,以便全面掌握整个空间内的温湿度状况。
数据采集频率与保存期限
标准明确规定了数据采集的时间间隔不得大于10分钟。所有采集到的数据应当妥善保存,至少保留一年以上。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则需延长保存时间直至问题解决为止。
异常处理流程
当检测到温湿度超出规定范围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首先确认报警原因,如果是设备故障应及时维修更换;若为环境因素造成,则尽快采取措施调整直至恢复正常水平。在此期间还需加强巡查频次,直至稳定为止。
总之,《冷链物流温湿度要求与测量方法》为保障冷链产品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各相关单位在实际操作中应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确保食品安全和有效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