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大豆抗疫霉根腐病的鉴定技术方法、试验条件、评价指标及结果判定。本文件适用于大豆品种(品系)对抗疫霉根腐病的抗性鉴定。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oybean Major Disease and Pest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 Part 1: Resistance to Phytophthora Root Rot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大豆主要病虫害抗性鉴定技术规范 第1部分:抗疫霉根腐病》(DB22/T 2805.1-2017)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用于指导大豆品种抗疫霉根腐病的抗性鉴定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大豆品种抗疫霉根腐病的室内和田间抗性鉴定。明确指出该标准不仅限于实验室研究,还涵盖了实际生产中的应用,确保了其广泛的适用性和实践价值。
鉴定方法
标准规定了两种主要的鉴定方法:
1. 室内盆栽法:要求使用无菌土壤或砂土作为基质,将待测大豆种子种植后接种病原菌。通过观察植株生长状况、根部病变程度等指标来评估抗性。
2. 田间自然发病法:在大豆生长的关键时期,记录不同品种的发病情况,包括发病率、病情指数等数据。这种方法更接近真实的农业生产环境,能够反映品种在实际栽培条件下的表现。
抗性评价指标
标准提出了具体的抗性评价标准:
- 发病率:指发病植株占总植株数的比例,用百分比表示。
- 病情指数:综合考虑发病部位、严重程度等因素,给出一个量化值。通常采用分级评分法,如0-4级,分别代表无病、轻微、中等、严重和极重四个等级。
- 相对抗病率:通过对照组与处理组之间的对比计算得出,用于衡量某一品种相对于其他品种的抗病能力。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对于收集到的数据,标准建议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处理和分析,例如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等。同时强调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要求多次重复试验以减少误差,并确保结果具有代表性。
注意事项
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 确保试验材料的一致性,包括种子来源、土壤类型等。
- 严格控制环境因素,比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尽量保持一致。
- 做好病原菌的保存与管理,保证其活性和稳定性。
- 记录完整详细的试验过程,便于后续查阅和验证。
以上内容是对DB22/T 2805.1-2017中关于大豆抗疫霉根腐病抗性鉴定技术规范的重要条款进行了深入解读。这项标准为科研人员和农业工作者提供了一个科学合理的操作指南,在大豆育种及病害防控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