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春小麦青麦1号的丰产栽培技术要求,包括选地整地、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收获等环节的技术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宁夏地区春小麦青麦1号的种植与生产。
Title:Cultivatio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High Yield of Spring Wheat Qingmai No.1
中国标准分类号:B 0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3/T 1630-2018 春小麦青麦1号丰产栽培技术规范》是青海省地方标准,为春小麦青麦1号的高产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一、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标准规定应选用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青麦1号品种。种子质量需符合GB4404.1的要求,即纯度不低于99%,净度不低于98%,发芽率不低于85%,水分含量不高于13%。种子处理方面要求晒种2-3天,以提高种子活力;采用药剂拌种,推荐使用含有效成分2%克百威和7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2%混合拌种,预防地下害虫和土传病害。
二、整地施肥
整地要达到深耕细耙、土壤疏松、平整无坷垃的标准。结合整地每公顷施入腐熟有机肥30-45吨,磷酸二铵225-300公斤,尿素75-150公斤,硫酸钾75-150公斤作为基肥。追肥则根据苗情分次进行,拔节期追施尿素150-225公斤/公顷。
三、播种技术
播种时间应在当地气温稳定通过3℃时进行,一般在4月上旬至中旬。播种方式采用机械条播,行距20-25厘米,播深3-5厘米,每公顷播量150-225公斤。播种后要及时镇压保墒,确保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
四、田间管理
苗期要及早查苗补苗,保证全苗。分蘖期要进行中耕除草,促进根系发育。拔节期要注意观察群体结构,合理调控肥水,防止徒长。抽穗扬花期重点防治蚜虫和赤霉病,可用吡虫啉或啶虫脒等药剂喷雾防治蚜虫,用戊唑醇或多菌灵等药剂防治赤霉病。灌浆期要保持土壤湿润,避免干旱影响产量。
五、收获
当95%以上的籽粒变黄且茎秆变干时应及时收获,防止后期倒伏造成损失。收获后要及时晾晒,使籽粒水分降至13%以下入库贮藏。
六、病虫害防治
青麦1号主要病害有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虫害主要是蚜虫。锈病可用三唑酮或多菌灵防治,白粉病用硫磺悬浮剂或腈菌唑防治,赤霉病用戊唑醇或多菌灵防治。蚜虫可用吡虫啉或啶虫脒等药剂喷雾防治。
七、节水灌溉
采用滴灌或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每次灌水量控制在30-40毫米,灌水间隔根据土壤墒情确定,一般每隔7-10天灌一次。
八、轮作制度
实行两年以上的小麦-豆类或小麦-油菜轮作制度,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发生,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
九、防灾减灾措施
建立完善的农业气象监测系统,及时掌握气候变化情况,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如遇低温冻害,可在霜冻来临前喷洒防冻剂或覆盖保温材料;遇到干旱时,及时启动抗旱应急预案,采取人工增雨等措施缓解旱情。
十、标准化生产档案
建立完整的生产档案,包括品种来源、播种日期、施肥记录、病虫害防治情况、收获时间等信息,以便追溯产品质量,保障消费者权益。
以上内容是DB63/T 1630-2018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希望对广大种植户有所帮助。严格按照这些技术规范操作,能够有效提高春小麦青麦1号的产量和品质,实现丰产丰收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