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圆型臂尾轮虫工厂化高密度培养的场地要求、设施设备、培养条件、操作规程、水质管理及病害防控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圆型臂尾轮虫的工厂化高密度培养及相关生产活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Intensive Cultivation of Brachionus plicatilis in Circular Arm Wheel Animal Factori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2/T 2707-2017 圆型臂尾轮虫工厂化高密度培养技术规范》是一项专门针对圆型臂尾轮虫工厂化养殖的技术标准,为推动该领域规范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依据。以下将从标准的重要条文出发,进行详细解读。
1. 养殖设施与设备要求
标准指出,养殖设施应具备良好的保温、通风和水质调控能力。具体而言,养殖池的形状以圆形为佳,直径应在3米至5米之间,水深保持在60厘米到80厘米范围内。此外,还需配备完善的供氧系统,包括但不限于微孔增氧机或射流式增氧装置,确保每立方米水体的溶氧量不低于5毫克/升。这些措施旨在创造一个适宜轮虫生长繁殖的环境,同时减少病害发生几率。
2. 种质来源与质量控制
种质选择是成功养殖的基础。根据标准规定,种质来源必须来自健康无疾病且具有优良遗传特性的群体。在引入新种之前,需对其进行为期两周以上的隔离观察,并完成必要的微生物检测,确认无致病菌存在后方可投入使用。此外,还应建立详细的档案记录制度,包括亲本信息、繁育过程及后代表现等,以便后续跟踪管理。
3. 日常管理与操作规程
日常管理工作涵盖了多个方面,如投喂频率、温度监控以及水质维护等。标准建议每天定时投喂藻类或其他适口饵料两次以上,保证食物充足但不过量,避免造成浪费或污染。同时,要求定期测量水温变化情况,保持在20℃至30℃区间内最为理想。对于水质指标,则需要重点关注氨氮浓度不得超过0.5mg/L,亚硝酸盐含量低于0.1mg/L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调整。
4. 病害防控与应急处理
鉴于轮虫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在整个养殖周期内都需要密切关注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为此,《技术规范》特别强调了预防为主的原则,提倡通过合理布局、科学饲养等方式提高抗逆性。如果确实发生了疾病爆发,则需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包括隔离患病个体、加强消毒工作以及使用合法有效的药物治疗等步骤。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任何化学药品时都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相关规定,并做好用药记录备案工作。
综上所述,《DB22/T 2707-2017》不仅为从事圆型臂尾轮虫工厂化高密度培养的企业和个人提供了全面的操作指南,也为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希望广大从业者能够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上述内容,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共同促进这一新兴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