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保健用品毒理学评价中哺乳动物培养细胞染色的程序与检验方法。本文件适用于保健用品在使用过程中对生物安全性进行评估的相关检测。
Title:Healthcare products - Toxicological evaluation procedures and test methods - Part 9: Staining of mammalian cultured cells
中国标准分类号:C46
国际标准分类号:11.1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2/T 396.9-2017《保健用品毒理学评价程序与检验方法 第9部分:哺乳动物培养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是一项专门用于评估保健用品潜在遗传毒性的重要标准。以下对其中的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5.1.1 试验原理
该试验基于哺乳动物细胞在接触受试物后,其染色体结构或数量可能发生改变这一特性。通过观察这些变化来判断受试物是否具有致突变性。
5.1.2 试验目的
明确试验旨在检测保健用品是否能引起哺乳动物培养细胞染色体数目异常(如非整倍体)或结构异常(如断裂、缺失等),从而评估其潜在的遗传毒性风险。
5.2.1 受试物处理
受试物需按照规定浓度梯度进行配制,并确保在实验过程中保持稳定性。通常包括溶剂对照组和至少三个剂量组,每个剂量组设置多个平行样。
5.2.2 实验细胞的选择
选择对化学物质敏感且易于操作的哺乳动物培养细胞系作为实验对象,例如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K1)或其他适宜的细胞株。
5.2.3 培养条件
细胞应在适宜的温度、pH值及气体环境中生长,以保证其正常代谢活动不受外界因素干扰。同时要严格控制培养基成分,避免引入额外变量影响结果准确性。
5.2.4 暴露时间
根据受试物性质确定合理的暴露时长,一般为24小时或更长时间,具体取决于预期效果及安全考量。
5.2.5 细胞收获
在完成上述步骤后,采用适当方法收集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以便后续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形态。
5.3.1 染色体制备
利用合适的染色技术使细胞内的染色体清晰可见,便于准确计数和形态分析。
5.3.2 显微镜检查
使用高倍显微镜逐一检查每张载玻片上的细胞,记录所有观察到的染色体数目及结构异常情况。
5.3.3 结果分析
将各组数据汇总并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不同剂量下出现染色体畸变的比例差异,以此判定受试物是否存在显著的致突变作用。
以上是关于DB22/T 396.9-2017标准中有关哺乳动物培养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部分内容的重点解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