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木薯幼胚离体挽救培养的技术要求,包括材料选择、培养基配方、培养条件、操作步骤及质量控制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木薯育种过程中幼胚离体挽救的实验室操作及相关研究。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In Vitro Rescue Culture of Cassava Young Embryo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木薯幼胚离体挽救培养技术规程》(DB45/T 1602-2017)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木薯幼胚离体挽救培养的操作流程和技术要求。以下将从该标准的重要条文出发,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材料与方法部分,标准明确指出木薯幼胚的选择至关重要。根据第3.1条,应选择新鲜、饱满且无病虫害的木薯果实作为来源。这一要求确保了幼胚具有较高的生理活性和遗传稳定性,为后续培养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其次,关于培养基的配置,标准在第4.2条中规定了基本培养基的选择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添加量。例如,MS培养基被推荐使用,并建议加入一定浓度的6-BA和NAA等激素来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和分化。这种科学合理的配方能够有效提高培养的成功率。
再者,对于培养条件的控制也是本标准关注的重点之一。依据第5.1条的要求,温度需维持在25±2℃之间,光照强度控制在2000-3000lux,每日光照时间为12小时。这些参数设置合理地模拟了自然环境下的生长条件,有利于木薯幼胚的正常发育。
此外,关于继代培养周期的规定同样不容忽视。按照第6.1条所述,初次接种后每隔30天需要进行一次继代操作,直至获得健壮的再生植株。这不仅保证了实验数据的一致性,也为实际生产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最后,在质量检验环节,标准强调了对最终获得的再生植株进行全面检测的重要性。具体包括形态学观察、染色体数目测定及分子标记分析等内容,以确认其遗传特性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此步骤有助于筛选出优质种质资源,推动木薯品种改良工作向前发展。
综上所述,《木薯幼胚离体挽救培养技术规程》(DB45/T 1602-2017)通过严谨细致的技术规范,为木薯育种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意义。它不仅促进了木薯产业的技术进步,还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