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JGJ 145-2013 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是由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行业标准,适用于混凝土结构中后锚固技术的设计、施工和验收。该规程的发布对于规范后锚固技术的应用、提高工程质量、保障结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后锚固技术是指在已建成的混凝土结构上,通过钻孔、植筋、膨胀螺栓等方式,将构件或设备与混凝土结构进行连接的一种施工方法。由于其具有施工简便、工期短、对原结构破坏小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建筑加固、设备安装、桥梁维修等领域。
JGJ 145-2013规程的编制依据包括国内外相关技术标准、工程实践经验以及科研成果。规程内容涵盖了后锚固技术的基本规定、设计计算、材料要求、施工工艺、质量检验与验收等方面,为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系统的技术指导。
在设计计算方面,规程明确了后锚固连接的承载力计算方法,包括锚固件的抗拉、抗剪强度计算,以及锚固深度、间距等参数的确定原则。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锚固方式,如化学植筋、膨胀型锚栓、机械锚栓等,分别给出了相应的设计要求。
材料方面,规程对锚固胶、锚栓、钢筋等材料的性能提出了具体要求。例如,锚固胶应具备良好的粘结性能、耐久性和环保性;锚栓应符合相关产品标准,并经过严格的力学性能测试。这些规定确保了后锚固连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施工工艺是规程的重点之一。规程详细规定了后锚固施工的步骤,包括钻孔、清孔、注胶、植筋、固化等环节的操作要求。同时,强调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如钻孔深度、孔径精度、注胶饱满度等,以保证锚固效果。
在质量检验与验收方面,规程明确了检测项目、检测方法和合格标准。例如,对锚固件的抗拔试验、外观检查、施工记录等进行了详细说明。通过科学的检测手段,确保后锚固工程符合设计要求和使用功能。
此外,规程还对后锚固技术在特殊环境下的应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例如,在高温、潮湿、腐蚀等环境下,应选择适合的锚固材料和施工方法,以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
随着我国建筑工程的不断发展,后锚固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日益广泛。JGJ 145-2013规程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后锚固技术的标准化水平,也为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总之,《JGJ 145-2013 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是一部重要的行业标准,对于规范后锚固技术的应用、提升工程品质、保障结构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应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该规程,确保后锚固工程的安全、可靠和高效。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