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GBJ61-1983工业与民用35千伏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是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制定的一项重要的电力工程设计标准。该规范主要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中35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的架空电力线路的设计工作,为电力系统规划、建设提供了技术依据和指导原则。
该规范的发布背景是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电力需求不断增长,特别是在城市和工业区,架空电力线路作为输电的重要方式,其安全性和可靠性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制定统一的技术规范成为迫切需要。GBJ61-1983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在电力线路设计领域开始走向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道路。
该规范内容涵盖了架空电力线路设计的基本原则、技术要求、材料选择、结构计算以及施工安装等方面。其中,重点包括导线的选择、杆塔的类型与布置、绝缘配合、防雷措施、接地装置设计等。这些内容不仅考虑了线路运行的安全性,还兼顾了经济性和实用性,确保设计既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又能够满足实际工程应用的需求。
在导线选择方面,规范根据不同的电压等级和环境条件,推荐使用不同类型的导线材料,并对导线的机械强度、电气性能和耐腐蚀性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对于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如风速、温度变化、覆冰情况等,也制定了相应的设计参数,以保证线路在各种环境下都能稳定运行。
杆塔设计是该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详细规定了杆塔的类型、结构形式、基础设计以及荷载计算方法。针对不同地形和地质条件,提供了多种杆塔设计方案,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现场环境。此外,规范还强调了杆塔的稳定性与耐久性,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风力、地震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在绝缘配合方面,规范明确了不同电压等级下所需的绝缘水平,并给出了具体的绝缘子选型和配置建议。这有助于防止因绝缘不良而导致的短路或闪络事故,提高线路运行的可靠性。同时,规范还涉及了防雷保护措施,如避雷线的设置、接地电阻的要求等,以减少雷击对线路造成的损害。
接地装置设计也是规范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规范对不同土壤条件下的接地电阻值进行了规定,并提出了合理的接地网布置方案。良好的接地系统可以有效降低雷击风险,保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总体来看,《GBJ61-1983工业与民用35千伏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为我国早期的电力线路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推动了电力行业技术标准的建立和完善。虽然随着技术进步和工程实践的发展,部分条款可能已不再适用,但其在电力工程领域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仍然不可忽视。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