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DLT 5481-2013 电力岩土工程监理规程》是中国电力行业的一项重要标准,旨在规范电力工程中岩土工程的监理工作。该规程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能源局发布,自2013年7月1日起实施,适用于各类电力工程中的岩土工程监理活动。作为电力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岩土工程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监理规程具有重要意义。
DLT 5481-2013的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监理机构与人员、监理工作程序、施工阶段监理、质量控制、安全与环境保护、验收与资料管理等方面。通过这些内容,规程明确了电力岩土工程监理的基本要求和操作流程,为监理单位和从业人员提供了明确的指导依据。
在总则部分,规程强调了监理工作的基本原则,如依法依规、科学公正、客观独立等。同时,规定了监理工作的适用范围,涵盖了电力工程中的地基处理、边坡支护、基础施工、地下工程等多个方面。此外,还对监理工作的组织形式、职责分工以及与设计、施工等单位的协调机制进行了详细说明。
术语部分对规程中涉及的专业术语进行了统一定义,确保各方在执行过程中能够准确理解相关概念,避免因术语不一致而产生误解或争议。例如,“岩土工程”、“监理单位”、“施工图审查”等术语均有明确的解释,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监理机构与人员部分明确了监理单位的资质要求、组织结构及人员配置标准。规程指出,监理单位应具备相应的资质等级,并配备专业技术人员,确保其有能力承担电力岩土工程的监理任务。同时,对监理工程师的资格条件、职责范围以及工作纪律也提出了具体要求。
监理工作程序部分详细描述了从项目启动到竣工验收全过程的监理流程,包括前期准备、施工过程控制、质量检查、安全事故预防等环节。通过规范化的程序,可以有效提高监理工作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保障工程质量。
在施工阶段监理方面,规程强调了对施工方案的审核、施工过程的监督以及关键工序的控制。监理人员需定期进行现场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跟踪落实情况。此外,对于特殊地质条件下的施工,如软弱地基、高边坡等,规程也提出了针对性的监理措施。
质量控制是规程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包括材料检验、施工工艺控制、隐蔽工程验收等。规程要求监理单位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各项施工活动符合设计和技术规范要求。同时,鼓励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和手段,提高质量控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安全与环境保护部分着重强调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与环保措施。规程要求监理单位督促施工单位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防止事故发生。同时,对施工过程中的噪声、粉尘、废水等污染源进行有效控制,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验收与资料管理部分规定了工程竣工后的验收程序和资料归档要求。监理单位需参与各阶段的验收工作,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同时,要求监理资料完整、真实、可追溯,为后期运行维护提供可靠的依据。
总之,《DLT 5481-2013 电力岩土工程监理规程》是一项重要的行业标准,为电力工程中的岩土工程监理提供了全面的指导和规范。通过严格执行该规程,可以有效提升电力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推动电力行业的健康发展。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