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DLT 5226-2005 火力发电厂电力网络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规定》是由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行业标准,适用于火力发电厂中电力网络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施。该标准旨在规范火电厂监控系统的功能、结构、性能及安全要求,确保系统能够满足现代电力生产的需求。
本标准的制定背景源于我国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对电力系统运行安全性和稳定性的高度重视。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传统的手动操作和模拟控制方式已难以适应现代化电厂的高效运行需求。因此,通过引入计算机监控系统,实现对电厂设备的实时监测、数据采集、故障诊断及自动化控制,成为提升电厂运行效率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
DLT 5226-2005 对火力发电厂电力网络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提出了具体的技术要求。包括系统架构的设计原则、监控功能的划分、通信协议的选择、硬件配置的标准、软件功能的实现方式等。这些内容为设计人员提供了明确的技术指导,有助于提高系统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在系统架构方面,标准强调了分层分布式结构的应用,将整个监控系统划分为多个层级,如现场设备层、数据采集层、监控管理层和信息管理层。这种结构不仅提高了系统的可扩展性,还增强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维护性。
在功能设计上,标准明确了监控系统应具备的基本功能,如数据采集与处理、设备状态监测、报警与事件记录、历史数据存储与查询、远程控制与操作等。同时,标准还提出了一些高级功能的要求,如智能诊断、优化控制和网络安全防护等,以适应未来电力系统的发展趋势。
通信协议是监控系统设计中的关键环节。DLT 5226-2005 规定了系统中各设备之间通信的标准化要求,推荐使用符合国际标准的通信协议,如IEC 60870-5-104、Modbus等,以确保不同厂商设备之间的兼容性与互操作性。
硬件配置方面,标准对监控系统的主控单元、数据采集模块、通信接口、电源系统等提出了具体的技术指标。例如,主控单元应具备足够的计算能力和存储容量,以支持复杂的监控任务;数据采集模块应具有高精度和高可靠性,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软件功能的设计同样受到重视。标准要求监控系统软件应具备良好的用户界面、灵活的配置能力、强大的数据分析和处理功能。此外,软件还应具备良好的可维护性和可升级性,以便于后续的功能扩展和技术更新。
在安全与可靠性方面,DLT 5226-2005 强调了系统设计的安全性要求,包括防雷接地、电磁兼容、冗余配置等方面。通过合理的安全设计,可以有效降低系统故障的风险,提高系统的运行稳定性。
总之,《DLT 5226-2005 火力发电厂电力网络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规定》是一项重要的行业标准,为火力发电厂监控系统的建设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指导。该标准的实施对于提升我国电力工业的智能化水平、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