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DLT 5131-2015 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技术导则》是由中国电力行业发布的一项重要技术标准,旨在指导和规范农村电网的建设与改造工作。该标准自2015年实施以来,在提升农村电网安全、稳定、高效运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导则主要针对农村电网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及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其内容涵盖了农村电网的基本原则、负荷预测、电源配置、配电网络结构、设备选型、线路设计、无功补偿、防雷接地、自动化系统等多个方面,为农村电网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在农村电网建设过程中,合理规划是关键。导则强调了根据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用电需求等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电网规划。同时,要求在新建或改造项目中优先考虑节能环保、经济适用的原则,确保电网建设既满足当前需求,又具备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配电网络结构方面,导则建议采用分层分区、辐射状与环网相结合的方式,以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灵活性。对于不同电压等级的配电网,导则明确了各级电网的功能定位和技术参数,如10kV及以下配电网应具备足够的容量和合理的接线方式,以保障农村地区电力供应的稳定。
设备选型是农村电网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导则要求选用性能稳定、技术先进、维护方便的设备,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复杂、运维条件较差,更应注重设备的耐用性和适应性。此外,导则还对变压器、开关设备、电缆等关键设备的选型和安装提出了具体要求。
线路设计是农村电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导则强调了线路路径的选择应尽量避开不良地质区域,并充分考虑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同时,要求线路设计应符合国家相关安全标准,确保线路的安全运行。
在无功补偿方面,导则指出应根据农村电网的负荷特性,合理配置无功补偿装置,以提高电压质量、降低线损、改善电能质量。此外,导则还鼓励采用智能化手段对无功补偿进行动态控制,以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
防雷接地措施也是农村电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导则要求在农村电网中设置完善的防雷保护系统,包括避雷器、接地装置等,以防止雷击对电网造成损害。同时,还强调了接地电阻值的检测和维护,确保接地系统的有效性。
随着农村电气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电网的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也日益受到重视。导则鼓励采用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和通信手段,实现对农村电网的远程监控和智能管理,提高电网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总体来看,《DLT 5131-2015 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技术导则》是一项具有较强实用性和指导性的技术标准,为我国农村电网的建设与改造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保障。通过严格执行该导则,可以有效提升农村电网的整体水平,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提供更加可靠的电力保障。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