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DLT 390-2016 县域配电自动化技术导则》是中国电力行业标准之一,旨在规范和指导县域配电自动化的建设与运行。该标准由国家能源局发布,自2016年起实施,适用于我国县域范围内的配电网系统,为提高供电可靠性、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运维效率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依据。
县域配电自动化是现代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先进的通信技术和自动化设备,实现对配电网的实时监测、故障快速定位与隔离、负荷合理分配以及非故障区域的快速恢复供电。这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停电时间,还能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DLT 390-2016》在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我国县域电网的特点,如网络结构复杂、设备类型多样、运行环境多变等。因此,该导则在技术要求上既注重实用性,又兼顾前瞻性,为不同规模和条件的县域电网提供了灵活的技术方案。
该导则从总体设计、功能配置、设备选型、通信系统、数据采集与处理、故障处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例如,在总体设计方面,强调应结合县域电网的实际需求进行规划,确保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兼容性;在功能配置方面,明确了主站系统、终端设备和通信网络的功能分工与协同机制。
在设备选型方面,《DLT 390-2016》建议优先选用性能稳定、维护简便、成本合理的设备,并鼓励采用智能化、模块化的产品,以适应未来电网的发展趋势。同时,导则还对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数据传输速率提出了具体要求,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此外,该导则还特别关注了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安全防护问题,强调应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体系,防止外部攻击和内部误操作带来的风险。同时,建议加强人员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运维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
《DLT 390-2016》的实施对于推动我国县域电网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有助于提升配电系统的智能化水平,还能促进新能源接入、分布式能源管理以及智能用电的发展,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奠定坚实基础。
总之,《DLT 390-2016 县域配电自动化技术导则》是我国在配电自动化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规范,其内容全面、实用性强,为县域配电系统的建设和运行提供了科学指导。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不断深入,该导则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