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大兴安岭嘎仙蛇绿混杂岩中超镁铁质岩地球化学、年代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是一篇关于中国东北地区大兴安岭构造演化的重要地质研究论文。该论文聚焦于大兴安岭地区的嘎仙蛇绿混杂岩带,特别是其中的超镁铁质岩体,通过详细的地球化学分析和年代学研究,探讨了这些岩石的成因、形成时代以及其在区域构造演化中的重要意义。
大兴安岭位于中国东北部,是东亚大陆边缘重要的构造单元之一,其地质历史复杂,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蛇绿混杂岩带是板块构造演化的关键证据,通常被认为是古大洋壳和地幔物质的残余,对于理解古亚洲洋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嘎仙蛇绿混杂岩带作为大兴安岭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该地区的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窗口。
论文中对嘎仙蛇绿混杂岩中的超镁铁质岩进行了系统的地球化学分析,包括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测定。结果显示,这些岩石具有典型的橄榄岩和辉石岩特征,显示出与地幔来源相关的地球化学特征。同时,它们的微量元素配分模式表明,这些岩石可能经历了部分熔融或与其他地壳物质的混合过程。
在年代学方面,论文采用了锆石U-Pb定年技术,对超镁铁质岩中的副矿物进行年龄测定,结果表明这些岩石主要形成于晚古生代,具体时间为二叠纪晚期至三叠纪早期。这一年代信息为研究该地区古亚洲洋的闭合时间提供了新的证据,并进一步支持了大兴安岭地区经历多阶段构造演化的观点。
论文还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了超镁铁质岩的形成机制及其与周围岩石的相互作用。研究认为,这些超镁铁质岩可能是在古亚洲洋俯冲过程中形成的地幔楔的一部分,随后被抬升并混入蛇绿混杂岩带中。这种形成机制与全球范围内其他蛇绿岩带的演化模式相一致,进一步验证了大兴安岭地区作为古亚洲洋构造域的重要地位。
此外,论文还讨论了超镁铁质岩的构造环境及其对区域构造演化的影响。通过对岩石组合、地球化学特征和年代数据的综合分析,作者提出了嘎仙蛇绿混杂岩带可能代表了一个古俯冲带的残留,其形成与古亚洲洋的扩张和俯冲密切相关。这为理解大兴安岭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总体而言,《大兴安岭嘎仙蛇绿混杂岩中超镁铁质岩地球化学、年代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这篇论文通过详实的数据分析和深入的地质解释,揭示了大兴安岭地区蛇绿混杂岩带中超镁铁质岩的成因和演化过程,为研究古亚洲洋的构造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该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中国东北地区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也为全球范围内的蛇绿岩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