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东北地区蓝片岩相变质作用研究》是一篇关于中国东北地区地质演化过程中蓝片岩相变质作用的学术论文。该论文系统地分析了东北地区蓝片岩的形成条件、矿物组合、变质作用过程及其在区域地质演化中的意义,为理解中国东部古大陆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蓝片岩是一种典型的低温高压变质岩,其主要特征是含有蓝闪石、硬玉等矿物,通常形成于俯冲带环境。蓝片岩相变质作用发生在温度约200至450摄氏度,压力约为0.6至1.2吉帕的条件下,这种变质作用常与板块俯冲、碰撞造山等构造活动密切相关。在东北地区,蓝片岩的分布主要集中在长白山脉和大兴安岭一带,这些地区的地质构造复杂,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
该论文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和岩石学、矿物学分析,揭示了东北地区蓝片岩的形成机制和演化历史。研究发现,蓝片岩主要发育于晚古生代至中生代的构造环境中,其形成与古亚洲洋的俯冲作用密切相关。通过对蓝片岩的矿物组合、结构构造以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作者认为该地区的蓝片岩相变质作用是在俯冲板块的深部发生,并随着构造抬升出露地表。
论文还探讨了蓝片岩相变质作用对区域构造演化的指示意义。蓝片岩的存在表明该地区曾经经历过强烈的俯冲作用,这为研究东北地区的构造演化提供了关键证据。同时,蓝片岩相变质作用与后续的高温变质作用、岩浆活动等存在一定的联系,反映了该地区复杂的地质历史。
在研究方法上,该论文采用了多种现代地质学研究手段,包括显微镜下岩石薄片观察、电子探针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以及同位素年代测定等。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使得研究结果更加准确和可靠。例如,通过电子探针分析,可以确定蓝片岩中矿物的化学成分,从而推断其形成时的温度和压力条件;而同位素年代测定则有助于厘清蓝片岩相变质作用的时间框架。
此外,论文还比较了东北地区与其他地区蓝片岩的异同,指出东北地区的蓝片岩具有独特的矿物组合和变质条件,这可能与其特殊的构造背景有关。通过对不同区域蓝片岩的对比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全球范围内蓝片岩相变质作用的普遍规律和区域差异。
该论文不仅在理论上丰富了变质岩学的内容,也为实际地质勘探和资源开发提供了参考价值。蓝片岩相变质作用往往伴随着特定的矿化作用,如金、铜、铁等金属矿床的形成,因此对该地区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发现潜在的矿产资源。
总体而言,《东北地区蓝片岩相变质作用研究》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它不仅系统地总结了东北地区蓝片岩的地质特征,还深入探讨了其形成机制和构造意义。该研究对于推动中国东部地质演化研究、深化对变质作用过程的理解以及指导实际地质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