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6.04广西强对流暴雨中尺度特征分析》是一篇研究广西地区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中中尺度特征的学术论文。该文通过对2017年6月4日发生在广西地区的强对流暴雨事件进行详细分析,揭示了此次天气过程中的中尺度结构、发展机制以及影响因素,为理解类似天气系统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际参考。
该论文首先回顾了此次强对流暴雨事件的基本情况。根据气象观测数据,此次暴雨主要集中在广西中部及南部地区,持续时间较长,降雨量大,局部地区出现了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极端天气现象。文章指出,此次天气过程是由多个中尺度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以及不稳定能量的释放。
在中尺度特征分析部分,作者利用多种观测资料,如雷达回波、探空资料、地面气象站数据等,对此次天气过程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通过雷达回波图像可以看出,此次暴雨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这些系统呈现出带状或块状分布,具有明显的组织性。同时,通过对风场和温度场的分析,发现此次天气过程中存在强烈的垂直风切变和不稳定层结,这为强对流天气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论文还探讨了此次强对流天气的动力学机制。作者认为,此次暴雨事件的发生与副热带高压的减弱、西南暖湿气流的增强密切相关。当暖湿空气沿地形爬升时,形成了较强的上升运动,导致云系发展旺盛,进而引发强降水。此外,文中还提到,中尺度地形对天气系统的影响不可忽视,例如广西地区的山地地形可能起到了强迫抬升的作用,增强了对流活动。
在能量和水汽输送方面,论文分析了此次天气过程中能量和水汽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此次暴雨期间,低层大气中存在丰富的水汽供应,且随着高度增加,水汽含量逐渐减少,形成有利于对流发展的不稳定层结。同时,高能区的出现也表明了此次天气系统具有较高的潜在不稳定能量,为强对流天气提供了充足的能量支持。
论文还讨论了此次强对流天气的时空演变特征。通过对比不同时间点的雷达回波图像,可以观察到中尺度对流系统从生成、发展到消亡的全过程。研究发现,此次天气系统在午后至傍晚期间发展最为旺盛,随后逐渐减弱并消散。这种时间上的变化与太阳辐射加热、边界层发展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结论部分,作者总结了此次强对流暴雨事件的主要中尺度特征,并指出,此类天气系统的发生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包括大尺度环流背景、中尺度地形、水汽输送以及不稳定能量的分布等。因此,在进行天气预报和灾害预警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提高对类似天气系统的预测能力。
总体而言,《6.04广西强对流暴雨中尺度特征分析》这篇论文通过对一次典型强对流天气事件的深入研究,为理解中尺度天气系统的演变规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文章不仅有助于提升对广西地区极端天气的认识,也为其他类似气候区的天气研究提供了参考价值。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