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月7-8日福建省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是一篇研究福建省在2019年5月7日至8日期间发生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学术论文。该论文通过综合分析气象观测数据、数值模拟结果以及雷达回波资料,深入探讨了此次强对流天气的成因、发展过程及影响范围,为今后类似天气事件的预测和防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论文首先介绍了此次强对流天气的基本情况。5月7日至8日,福建省多地出现了强雷暴、大风、冰雹等极端天气现象,其中部分地区还出现了短时强降水,导致局部地区出现洪涝灾害。此次天气过程具有突发性强、持续时间短、影响范围广等特点,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随后,论文详细分析了此次天气过程的气象背景。通过对高空环流形势、地面气压场、温度场和湿度场的分析发现,此次强对流天气的发生与副热带高压的减弱、冷空气南下的活动密切相关。同时,低层暖湿气流的增强为对流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而中高层的冷空气则为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论文进一步结合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此次强对流天气的结构特征。雷达回波显示,在强对流天气过程中,多个对流单体迅速生成并合并,形成了较强的回波带。这些回波带在短时间内经历了从初始发展阶段到成熟阶段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垂直结构特征。此外,雷达资料还揭示了此次天气过程中存在较强的垂直风切变和中气旋结构,这为强对流天气的维持和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
在分析过程中,论文还利用数值模式进行了模拟试验。通过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的模拟结果,研究人员对此次强对流天气的演变过程进行了再现,并与实际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模式能够较好地捕捉到此次天气过程的主要特征,包括对流系统的形成、移动路径以及强度变化等,从而验证了模式在类似天气系统中的适用性。
论文还探讨了此次强对流天气的影响因素。除了大气环流背景外,地形因素也对此次天气过程起到了重要作用。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山地丘陵众多,地形复杂,对气流的抬升作用显著,使得对流更容易发展。此外,城市热岛效应也可能加剧了局部地区的对流活动,增加了极端天气发生的可能性。
最后,论文总结了此次强对流天气的成因及其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建议。作者指出,针对此类天气事件,应加强气象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同时优化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减少极端天气带来的损失。
综上所述,《5月7-8日福建省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是一篇内容详实、分析深入的学术论文,不仅为理解福建地区强对流天气的形成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今后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