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18年3月19日福建省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是一篇关于福建省在2018年3月19日发生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研究论文。该论文通过对当天的气象数据进行详细分析,揭示了此次强对流天气的成因、发展过程以及其对当地的影响。文章旨在为今后类似天气事件的预测和应对提供科学依据。
论文首先介绍了此次强对流天气发生的背景。2018年3月19日,福建省处于一个较为不稳定的天气系统中,受冷暖空气交汇的影响,导致局地出现强烈的对流活动。这种天气现象通常伴随着雷暴、大风、冰雹等极端天气,对农业、交通及人民生活造成较大影响。
在数据分析部分,作者利用了多种气象资料,包括地面观测数据、雷达回波图像、卫星云图以及数值预报模式结果。这些数据的综合分析显示,当日福建省大部分地区出现了明显的对流云团,并伴随有强降水和大风天气。特别是在闽南和闽东地区,强对流天气表现得尤为明显。
论文进一步探讨了此次强对流天气的成因。研究认为,此次天气过程主要是由于高空冷槽与低层暖湿气流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同时,地形因素也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福建多山的地貌使得气流在经过山脉时产生抬升作用,促进了对流的发展。此外,太阳辐射和地表加热也对对流系统的形成起到推动作用。
论文还分析了此次强对流天气的演变过程。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可以看出,天气系统在当天上午开始逐渐增强,午后达到最强,随后逐渐减弱。在这一过程中,多个对流单体不断生成、合并并最终消散。雷达回波图像显示,部分区域出现了超级单体风暴的特征,表明此次天气过程具有较强的破坏性。
此外,论文还评估了此次强对流天气带来的影响。根据气象部门的统计,此次天气导致多地出现暴雨、大风和冰雹,部分地区的降水量超过50毫米,风速达到10级以上。这些天气现象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尤其是在水稻、茶叶等作物种植区。同时,强风和暴雨还引发了局部地区的山体滑坡和道路积水,影响了交通运行。
为了提高对强对流天气的预警能力,论文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作者建议加强气象监测系统的建设,特别是在山区和易发灾害的区域,应增加自动气象站和雷达观测设备的数量。此外,还需加强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研究,提升数值预报模型的精度,以便更准确地预测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时间和强度。
最后,论文总结指出,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福建省近年来较为典型的一次极端天气事件。通过对这次事件的深入分析,不仅有助于理解强对流天气的形成机制,也为今后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未来类似的极端天气可能会更加频繁,因此,加强气象研究和灾害预警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