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18年1月6~8日福建省暴雨过程集合预报探讨》是一篇关于福建省一次强暴雨天气过程的集合预报研究论文。该文通过分析2018年1月6日至8日期间福建省发生的强降雨事件,探讨了集合预报在该次暴雨过程中的应用与效果,旨在提高对类似极端天气事件的预测能力。
论文首先回顾了此次暴雨过程的基本情况。根据气象观测数据,此次暴雨过程持续时间较长,影响范围广泛,福建多地出现了大到暴雨,局部地区甚至出现特大暴雨。此次天气过程是由于冷暖空气交汇、水汽输送充足以及地形作用共同导致的结果。作者指出,此次暴雨具有突发性强、持续时间长、降水强度大的特点,给当地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了较大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此次暴雨的形成机制和演变过程,论文采用了集合预报方法进行模拟和分析。集合预报是一种通过多次运行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以不同的初始条件或物理参数配置来获取多个可能的天气情景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提供更全面的天气预测信息,有助于评估天气变化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
论文中使用的集合预报系统主要基于中国气象局的GRAPES(Global/Regional Assimilation and Prediction System)模式。该模式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较好的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能够较为准确地模拟出不同尺度的天气系统。通过对该次暴雨过程的集合预报实验,作者发现集合预报能够较好地捕捉到主要的降水区域和强度变化趋势。
此外,论文还分析了集合预报结果的可靠性。通过对比集合预报与实际观测数据,作者发现集合预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天气系统的演变规律,尤其是在暴雨发生前的几个小时,集合预报的预测结果与实况较为接近。然而,在某些情况下,集合预报的预测结果仍然存在一定的偏差,这可能是由于初始场的不确定性、模式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复杂地形的影响所致。
针对上述问题,论文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例如,可以进一步优化集合预报的初始扰动设置,提高模式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模拟能力。同时,结合多源观测资料,如卫星遥感、雷达探测等,可以增强对天气系统演变的监测和预警能力。
论文还讨论了集合预报在灾害防御中的应用价值。由于集合预报能够提供多种可能的天气情景,因此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例如,在暴雨来临前,可以根据集合预报的预测结果提前发布预警信息,指导相关部门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从而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综上所述,《2018年1月6~8日福建省暴雨过程集合预报探讨》是一篇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研究论文。通过本次研究,不仅加深了对福建省强暴雨天气过程的认识,也为今后开展类似的天气预报和灾害防御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