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15年11月初哈尔滨市多雾霾天气异常环流特征》是一篇研究哈尔滨市在2015年11月初出现的多次雾霾天气及其背后大气环流特征的学术论文。该论文通过对气象数据的分析,探讨了导致这一时期雾霾天气频发的环流背景和气象条件,为理解城市雾霾形成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论文首先回顾了2015年11月初哈尔滨市的空气质量状况。数据显示,这一时期哈尔滨市多次出现重度至严重污染天气,空气中的PM2.5浓度显著升高,能见度明显降低,对居民健康和交通出行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深入分析这一现象,作者收集了相关时期的气象观测资料,包括地面气象要素、高空风场、气压场以及温度场等,并结合卫星遥感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在分析过程中,作者发现2015年11月初哈尔滨市的环流形势呈现出明显的异常特征。具体而言,此时西伯利亚高压持续增强,导致冷空气活动频繁,但同时,东亚大槽的减弱使得暖湿气流难以向北推进,造成区域内的空气流通不畅。此外,近地面层的风速较小,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导致污染物在局部地区积聚,形成持续性的雾霾天气。
论文进一步指出,此次雾霾天气的形成与多种气象因素密切相关。首先,由于冷空气活动频繁,地表温度下降较快,形成了较强的逆温层。这种逆温结构抑制了垂直方向上的空气对流,使得污染物难以向上扩散,从而在近地面堆积。其次,由于高气压系统控制,风速较低,大气稳定度较高,不利于污染物的稀释和输送。此外,湿度较大也促进了颗粒物的吸湿增长,进一步加重了空气污染程度。
除了上述环流特征外,论文还探讨了区域尺度上环流变化对哈尔滨市雾霾天气的影响。通过对比不同时间尺度的气象数据,作者发现,在2015年11月初,副热带高压和西伯利亚高压之间的相互作用较为复杂,导致冷暖气团交汇频繁,增加了局地大气的不稳定性和污染物的累积概率。同时,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污染物的扩散路径,使得哈尔滨市成为雾霾天气的高发区域。
论文还分析了此次雾霾事件对环境和公众健康的影响。研究表明,长时间的雾霾天气不仅降低了城市的空气质量,还对居民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了不良影响。特别是在老年人和儿童群体中,雾霾天气引发的呼吸道疾病发病率明显上升。此外,雾霾天气还对交通运行、农业生产以及城市生活秩序带来了诸多不便。
针对上述问题,论文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建议。首先,应加强大气污染监测体系建设,提高对雾霾天气的预警能力。其次,需要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工业排放和机动车尾气污染,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产生。此外,还应加强区域间的协同治理,建立统一的环境管理机制,以应对跨区域的大气污染问题。
总体来看,《2015年11月初哈尔滨市多雾霾天气异常环流特征》这篇论文通过对气象数据的详细分析,揭示了哈尔滨市在2015年11月初雾霾天气的成因及其背后的环流特征,为今后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参考价值。该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城市雾霾形成机制的理解,也为制定更加有效的环境保护政策提供了重要支持。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