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17年7月14日沈阳市区局地强对流个例特征分析》是一篇研究沈阳地区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论文。该论文主要分析了2017年7月14日发生在沈阳市区的一次强对流天气事件,包括雷暴、冰雹、大风等现象,并探讨其形成机制和气象条件。通过对这次个例的研究,作者希望能够为今后类似天气过程的预报和应对提供参考。
在论文中,作者首先介绍了此次强对流天气的基本情况。当天下午,沈阳市区出现了剧烈的天气变化,包括强降雨、大风以及冰雹等现象。这些天气现象对城市交通、居民生活以及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通过地面观测数据、雷达回波资料以及卫星云图等多方面的分析,作者详细描述了此次天气事件的时间、空间分布以及强度特征。
其次,论文分析了此次强对流天气的成因。作者指出,此次天气过程是由于冷暖空气交汇形成的不稳定大气层结导致的。具体来说,当天高空存在较强的西风急流,而地面则受到暖湿气流的影响,这种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差异加剧了大气的不稳定性。同时,沈阳地区的地形因素也对此次强对流天气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例如,沈阳市区周围的山脉可能促进了空气的抬升,从而有利于对流系统的生成和发展。
此外,论文还探讨了此次强对流天气的演变过程。通过分析雷达回波图像,作者发现此次天气系统呈现出明显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包括单体回波、超级单体结构以及多个对流单元的相互作用。这些特征表明,此次天气过程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持续性。同时,作者还指出,此次强对流天气的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但强度较大,这给当地气象部门的预警工作带来了挑战。
论文还对此次强对流天气的气象条件进行了深入分析。作者利用数值模式模拟结果,结合常规气象观测数据,评估了当时的大气层结参数,如对流有效位能(CAPE)、垂直风切变等。结果显示,此次天气过程中,CAPE值较高,表明大气中储存了较多的不稳定能量,这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条件。同时,垂直风切变较弱,这有助于对流系统的维持和发展。
最后,论文总结了此次强对流天气的主要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建议。作者认为,针对类似的强对流天气事件,应加强精细化气象预报和预警工作,特别是在城市区域,由于人口密集、建筑物众多,强对流天气可能带来更大的风险。此外,作者还建议加强气象监测网络的建设,提高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识别能力,以便更及时地发布预警信息。
总体而言,《2017年7月14日沈阳市区局地强对流个例特征分析》这篇论文通过对一次典型强对流天气事件的详细分析,不仅揭示了该次天气过程的形成机制和演变规律,也为今后类似天气的预报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