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906年新疆玛纳斯M7.7地震地表破裂带向东是如何终止》是一篇探讨1906年新疆玛纳斯地区发生的一次强烈地震的地表破裂带特征及其东端终止机制的学术论文。该研究基于历史地震资料、地质调查和现代地球物理数据,旨在揭示此次地震破裂带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其向东延伸过程中如何逐渐减弱或终止的原因。
1906年新疆玛纳斯地震是中国西部地区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地震事件,其震级为7.7级,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损毁。此次地震发生在准噶尔盆地南缘的断裂带上,该区域是新疆地震活动较为频繁的地带之一。由于当时科技水平有限,关于这次地震的详细记录较少,因此研究者需要结合历史文献、地质构造分析以及现代地震学方法来重建地震破裂带的特征。
论文指出,玛纳斯地震的地表破裂带主要沿着北西向的断裂带分布,其长度较长,但破裂带在东部区域逐渐变窄,并最终在某一点终止。这种终止现象可能与多种地质因素有关,包括断裂带的几何形态、岩性变化、构造应力场的调整以及断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通过对地表破裂带的实地考察和遥感图像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地震破裂带在东部区域出现了明显的分段现象,即破裂带在某些地段较为连续,而在另一些地段则出现间断或减弱。这种现象可能反映了断裂带内部的结构复杂性,以及不同岩层对地震能量传播的影响。
此外,论文还讨论了地震破裂带终止的可能机制。一种可能是地震破裂在遇到障碍物时停止,例如岩石强度较高或构造条件不利的区域。另一种可能是地震破裂在达到某一临界点后,由于应力释放完成而自然终止。这些机制的综合影响决定了破裂带的具体走向和终止位置。
研究结果表明,1906年玛纳斯地震的地表破裂带向东终止的位置可能与当地地质构造密切相关。在东部区域,可能存在一些低强度或非活动性的断层,这些断层可能阻碍了地震破裂的进一步扩展。同时,该区域的岩性变化也可能导致地震波的衰减,从而限制了破裂带的延伸范围。
论文还强调了历史地震研究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缺乏现代观测数据的情况下,通过综合分析历史记录和地质证据,可以更准确地重建过去的地震事件。这对于理解区域地震活动规律、评估地震风险以及制定防灾减灾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总体而言,《1906年新疆玛纳斯M7.7地震地表破裂带向东是如何终止》这篇论文通过多学科的方法,深入探讨了地震破裂带的空间分布和终止机制,为理解新疆地区的地震活动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过去地震的特征,也为未来的地震预测和灾害防控提供了参考。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