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920年海原8.5级地震高烈度区滑坡编录与分布规律》是一篇关于中国历史上最大地震之一——1920年海原地震的研究论文。该地震发生在甘肃省海原县,震级高达8.5级,是20世纪中国境内最严重的地震灾害之一,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本文通过对此次地震引发的滑坡现象进行系统编录与分析,探讨了高烈度区滑坡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为地震地质研究和灾害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海原地震发生于1920年12月16日,震中位于宁夏、甘肃交界处,属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活动构造带。由于该地区地壳运动频繁,地质条件复杂,地震引发了大规模的地面破坏和次生地质灾害。其中,滑坡作为主要的次生灾害之一,在地震后广泛分布于山地和丘陵地带。这些滑坡不仅加剧了地震的危害,也对后续的地质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首先对1920年海原地震高烈度区内的滑坡进行了详细的编录工作。研究人员通过历史资料、实地调查和遥感影像分析等方法,收集了大量滑坡点的数据,包括滑坡的位置、规模、类型以及诱发因素等信息。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整理和统计,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滑坡数据库,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滑坡分布规律的研究方面,论文分析了不同地形地貌条件下滑坡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滑坡主要集中在陡坡、断层附近以及岩性较软弱的区域。此外,滑坡的分布还受到地震动强度、降雨量和植被覆盖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在地震动强烈区域,滑坡的发生率显著增加;而在降水较多或植被稀疏的地区,滑坡更容易发生。
论文还探讨了滑坡的形成机制和诱发因素。地震引发滑坡的主要原因是地震波的震动作用,导致土体或岩体的稳定性被破坏。同时,地质构造、岩性、坡度、地下水等因素也在滑坡的发生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研究指出,地震滑坡多为崩塌型或滑动型,且具有突发性强、范围广的特点。
此外,本文还对滑坡的潜在危险性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相应的防灾减灾建议。研究认为,在类似高烈度地震区,应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工作,特别是在滑坡易发区域开展地质勘察和风险评估。同时,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在高风险区域进行大规模建设,也是降低地震次生灾害的重要措施。
通过对1920年海原地震高烈度区滑坡的系统研究,本文不仅揭示了滑坡的分布规律和形成机制,也为今后地震灾害的预测和防治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这一研究成果对于理解地震地质灾害的演化过程、提高灾害应对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