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龙门山构造带早三叠世古地磁新结果及其构造意义》是一篇关于中国西部地质构造研究的重要论文,该文通过对龙门山构造带早三叠世岩石的古地磁数据进行分析,揭示了该地区在古生代末期至中生代初期的构造演化过程。论文的研究成果为理解中国大陆内部的构造运动提供了新的证据,并对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龙门山构造带位于中国西南部,是青藏高原东缘的重要构造单元,其形成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密切相关。该区域的地质构造复杂,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变形和岩浆活动。因此,研究该地区的古地磁数据对于重建古地理环境、确定构造运动的时间和方向具有重要价值。
论文作者通过采集龙门山构造带早三叠世时期的岩石样本,并利用古地磁测量技术,获得了可靠的古地磁数据。这些数据包括岩石的剩余磁化方向、强度以及可能的热退磁特征。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研究者能够推断出岩石形成时的古地磁方向,从而重建当时的地磁场状态。
研究结果显示,龙门山构造带早三叠世时期存在显著的古地磁偏转现象。这表明该地区在早三叠世期间可能经历了大规模的构造变形或旋转运动。这一发现与前人关于龙门山构造带构造演化的研究结果相吻合,进一步支持了该地区在古生代末期经历强烈构造活动的观点。
此外,论文还探讨了早三叠世古地磁数据对龙门山构造带构造意义的解释。研究认为,早三叠世的构造活动可能与华南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的碰撞有关,而龙门山构造带作为两者的接触带,记录了这一重要的构造事件。古地磁数据的分析为厘清这一碰撞过程的时间和机制提供了关键证据。
论文还指出,龙门山构造带早三叠世的古地磁数据与其他同期构造带的数据相比,显示出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可能反映了不同构造带在构造演化过程中所处的地理位置、构造背景以及受力方式的不同。因此,将龙门山构造带的古地磁数据与其他区域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中国西部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构造演化历史。
研究还涉及古地磁数据的可靠性问题。作者对实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对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进行了讨论。例如,岩石的后期热事件、化学风化以及构造变形都可能影响古地磁数据的准确性。因此,论文强调在分析古地磁数据时应结合其他地质信息,如岩石学、地球化学和构造地质学资料,以提高结论的可信度。
《龙门山构造带早三叠世古地磁新结果及其构造意义》不仅为龙门山构造带的构造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整个中国西部乃至东亚地区的古地磁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该论文的发表标志着古地磁学在构造地质研究中的应用进一步深化,为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