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青藏高原中北部安多蛇绿混杂岩内英安岩-流纹岩成因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洋壳低压部分熔融的产物》是一篇关于青藏高原地质构造和岩石成因的重要论文。该论文聚焦于青藏高原中北部安多地区的蛇绿混杂岩带,特别是其中的英安岩和流纹岩的成因问题。研究区域位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的古俯冲带附近,这一地区在地质历史上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是研究板块构造和地壳演化的关键区域。
论文通过对安多地区蛇绿混杂岩中英安岩和流纹岩的矿物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分析,探讨了这些岩石的形成机制。研究表明,这些火山岩可能来源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壳的低压部分熔融作用。这种熔融过程通常发生在俯冲带的上地幔或洋壳内部,由于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导致部分熔融产生岩浆,并最终侵入或喷发形成火山岩。
研究团队利用多种地球化学指标,如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以及Sr-Nd-Pb同位素比值,对英安岩和流纹岩的源区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岩石具有与俯冲带相关的地球化学特征,如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而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这支持了它们源于俯冲带相关熔融的观点。
此外,论文还讨论了这些岩石在青藏高原构造演化中的意义。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在新生代期间经历了闭合和碰撞过程,而英安岩和流纹岩的形成可能与这一过程密切相关。通过研究这些岩石的形成机制,可以进一步理解特提斯洋的演化历史及其对青藏高原形成的影响。
论文还指出,安多地区的蛇绿混杂岩带可能代表了古特提斯洋的残余部分,而其中的英安岩和流纹岩则可能是洋壳部分熔融的直接产物。这一发现为研究特提斯洋的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并有助于揭示青藏高原内部不同构造单元之间的关系。
研究方法方面,论文采用了岩石薄片鉴定、电子探针微区分析、主微量元素测试以及同位素分析等多种手段,确保了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这些数据不仅揭示了岩石的形成机制,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总体而言,《青藏高原中北部安多蛇绿混杂岩内英安岩-流纹岩成因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洋壳低压部分熔融的产物》是一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论文。它不仅深化了对青藏高原地质构造的认识,也为研究全球范围内的俯冲带岩浆作用提供了参考。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结合其他地区的地质数据,构建更完整的特提斯洋演化模型。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