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长江原水臭氧生物活性炭挂膜中试研究》是一篇关于饮用水处理技术的学术论文,主要探讨了在长江原水处理过程中应用臭氧与生物活性炭联用技术的可行性及效果。该研究由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完成,旨在为城市供水系统提供更加高效、安全的处理工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饮用水源受到日益严重的污染,传统的水处理工艺已难以满足当前水质要求。因此,寻找一种能够有效去除有机污染物、改善水质的新型处理技术成为当务之急。臭氧氧化与生物活性炭联合使用的技术因其高效、环保的特点,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以长江原水为研究对象,通过中试试验的方式,研究了臭氧生物活性炭挂膜工艺在实际运行中的表现。研究内容包括臭氧投加量、接触时间、活性炭粒径以及生物膜形成过程等多个方面。通过对各项指标的监测与分析,得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数据和结论。
在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首先对原水进行了详细的水质检测,了解其有机物含量、浊度、pH值等关键参数。随后,将臭氧投加至原水中,利用臭氧的强氧化能力去除部分有机物,并促进后续生物活性炭的挂膜过程。臭氧的加入不仅提高了有机物的可生化性,还为生物活性炭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
生物活性炭作为后续处理的核心单元,其挂膜过程是影响整体处理效果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在臭氧预处理的作用下,活性炭表面更容易形成稳定的生物膜,从而提高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和降解能力。此外,臭氧还能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进一步保障出水水质的安全性。
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臭氧生物活性炭联用技术后,出水水质明显改善。COD(化学需氧量)和BOD(生化需氧量)等指标均显著降低,同时色度、嗅味等感官指标也得到明显改善。这说明该技术在去除有机污染物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
此外,研究还发现,臭氧的投加量和接触时间对处理效果有较大影响。过高的臭氧浓度可能导致活性炭孔隙结构被破坏,反而影响其吸附性能;而过短的接触时间则无法充分发挥臭氧的氧化作用。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原水特性合理调节臭氧投加参数。
本文的研究成果为臭氧生物活性炭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通过中试试验,验证了该技术的可行性,并为其大规模推广奠定了基础。同时,研究也为今后进一步优化工艺参数、提高处理效率提供了参考。
综上所述,《长江原水臭氧生物活性炭挂膜中试研究》是一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学术论文,它不仅揭示了臭氧与生物活性炭协同作用的机理,还为我国饮用水处理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经验的积累,臭氧生物活性炭联用技术有望在更多地区得到推广和应用,为保障饮用水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