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钦杭拼接带(东段)蟠山二长质侵入岩体地球化学特征、锆石LA-ICPMSU-Pb定年及地质意义》是一篇关于中国东南部地质构造和岩浆作用的重要研究论文。该论文聚焦于钦杭拼接带东段的蟠山地区,对其中的二长质侵入岩体进行了系统的地球化学分析,并通过锆石LA-ICPMS U-Pb定年技术,探讨了该岩体的形成时代及其在区域地质演化中的意义。
钦杭拼接带是中国东部重要的构造带之一,位于华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是研究中国东南部大陆碰撞和造山作用的关键区域。该区域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包括多期次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蟠山地区作为该拼接带的一部分,其地质特征对于理解整个区域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首先对蟠山地区的二长质侵入岩体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岩体主要由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等组成,具有典型的钙碱性特征。在地球化学方面,这些岩石表现出较高的SiO2含量,较低的MgO和FeO含量,以及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K、Rb、Ba)和轻稀土元素,同时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Ti)。这些特征表明,该岩体可能来源于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并受到后期流体交代作用的影响。
为了确定蟠山二长质侵入岩体的形成时代,研究团队采用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技术。通过对多个样品进行测定,获得了该岩体的形成年龄为约190-210 Ma,属于晚三叠世时期。这一结果为研究钦杭拼接带的构造演化提供了关键的时间约束。
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论文认为蟠山二长质侵入岩体的形成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作用密切相关。在晚三叠世,由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导致了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了大量岩浆并侵入到地壳中,最终形成了蟠山地区的二长质侵入岩体。这一过程不仅反映了区域构造运动的活跃性,也揭示了岩浆作用与构造演化之间的密切联系。
此外,论文还探讨了蟠山岩体在钦杭拼接带构造演化中的地质意义。研究指出,该岩体的存在表明,在晚三叠世期间,钦杭拼接带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岩浆活动事件,这可能与板块碰撞和地壳增生有关。同时,该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也为研究华南板块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
综上所述,《钦杭拼接带(东段)蟠山二长质侵入岩体地球化学特征、锆石LA-ICPMSU-Pb定年及地质意义》这篇论文通过系统的地球化学分析和精确的年代学研究,揭示了蟠山地区二长质侵入岩体的形成机制和地质意义。该研究不仅丰富了钦杭拼接带的地质资料,也为理解中国东南部的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