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西秦岭临潭地区十里墩组上段形成时代及物源来自LA-ICP-MS碎屑锆石U-Pb年龄的证据》是一篇关于地质学领域的研究论文,主要探讨了中国西部秦岭造山带中临潭地区十里墩组上段的形成时代及其物源特征。该研究通过LA-ICP-MS(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对碎屑锆石进行U-Pb同位素定年,为理解区域构造演化和沉积物来源提供了重要的地球化学依据。
西秦岭地区位于中国西北部,是秦岭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质历史复杂,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十里墩组作为该地区的一个重要地层单元,其形成时代和物源分析对于揭示区域构造演化、沉积盆地发展以及古地理格局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该地区地质条件复杂,传统方法在确定其形成时代和物源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需要采用更为精确的现代地球化学手段。
本研究采用了LA-ICP-MS技术对十里墩组上段的碎屑锆石进行U-Pb同位素分析。该技术具有高精度、高分辨率和非破坏性的优点,能够有效获取碎屑矿物的年龄信息。通过对大量碎屑锆石颗粒的年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人员可以推断出沉积物的来源区域,并进一步确定沉积物的形成时代。
研究结果表明,十里墩组上段的碎屑锆石年龄分布呈现出多期次的特点,主要集中在新元古代至中生代。其中,新元古代的年龄占比最大,说明该地区的沉积物可能主要来源于前寒武纪基底岩石的风化剥蚀。此外,中生代的碎屑锆石年龄也较为显著,这可能与区域内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的构造活动有关。
通过对年龄数据的进一步分析,研究人员发现十里墩组上段的物源可能来自多个方向,包括北侧的祁连山地块和南侧的扬子板块。这种多物源特征反映了该地区在沉积过程中受到不同构造单元的影响,可能与古亚洲洋闭合后的构造演化密切相关。同时,研究还发现部分碎屑锆石年龄与邻近地区的岩浆活动时间相吻合,表明这些碎屑可能直接来源于同期的岩浆作用。
该研究不仅为十里墩组上段的形成时代提供了可靠的年代学证据,也为理解西秦岭地区的构造演化和沉积体系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结合地质背景和地球化学数据,研究者认为十里墩组上段的沉积过程可能与区域构造运动和古地理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此外,该研究还揭示了碎屑锆石U-Pb年龄在沉积物物源分析中的重要性,为今后类似研究提供了参考。
总之,《西秦岭临潭地区十里墩组上段形成时代及物源来自LA-ICP-MS碎屑锆石U-Pb年龄的证据》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论文,其研究成果对于深入理解中国西部地质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现代地球化学技术的应用,该研究不仅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地质问题,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