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皖南山区顺层岩质滑坡形成机制研究》是一篇关于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的学术论文,主要针对皖南山区常见的顺层岩质滑坡现象进行系统研究。该论文通过实地调查、地质测绘、岩土测试和数值模拟等多种方法,深入分析了顺层岩质滑坡的成因、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区域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皖南山区地处中国东南部,地形复杂,地层分布广泛,岩性多样,是滑坡灾害频发的地区之一。其中,顺层岩质滑坡是该地区较为典型的一种滑坡类型,其滑动面通常沿着岩层层面或软弱夹层发生。这类滑坡具有突发性强、危害大、治理难度高等特点,对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本文首先介绍了皖南山区的地质背景和地貌特征,分析了该地区滑坡发生的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研究发现,皖南山区的地层以沉积岩为主,尤其是泥岩、页岩等软弱岩层较为发育,这些岩层在长期风化、侵蚀作用下容易形成滑动面。同时,降雨、地震、人类工程活动等外部因素也对滑坡的发生起到重要的诱发作用。
在研究方法上,作者采用了多种手段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对典型滑坡点的地质调查和钻孔取样,获取了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并结合现场试验和实验室测试结果,分析了岩体的强度和稳定性。此外,还利用地质雷达、三维激光扫描等现代技术手段,对滑坡体的内部结构和变形特征进行了详细探测。
论文还重点探讨了顺层岩质滑坡的形成机制。研究认为,顺层滑坡的发生主要受控于岩层的产状、岩性差异以及地下水的作用。当岩层倾角较大且与坡面方向一致时,容易形成滑动面;而软弱夹层的存在则进一步降低了岩体的整体强度,增加了滑坡的风险。同时,地下水的渗透和压力变化也会削弱岩体的抗剪强度,促使滑坡的发生。
在滑坡预测与防治方面,论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指出,应加强滑坡隐患点的监测预警,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同时,要根据滑坡的形成机制,采取合理的工程措施,如排水、支挡、加固等,以降低滑坡风险。此外,还应加强公众防灾意识教育,提高群众对地质灾害的识别能力和应急能力。
通过对皖南山区顺层岩质滑坡的深入研究,本文不仅丰富了滑坡地质学的理论体系,也为类似地质条件下的滑坡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成果对于指导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皖南山区顺层岩质滑坡形成机制研究》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的论文,其研究内容涵盖了地质背景、滑坡机制、形成因素、防治措施等多个方面,为今后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