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新安边地区长7致密储层微观孔喉结构特征及控制因素》是一篇关于鄂尔多斯盆地新安边地区长7段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喉结构的研究论文。该论文聚焦于致密储层的微观结构特征,探讨了其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为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新安边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西部,是重要的油气资源富集区之一。长7段作为该区域的主要产油层系,具有典型的致密储层特征。由于其孔隙度低、渗透率差,传统的储层评价方法难以准确反映其内部结构特征。因此,研究该地区的微观孔喉结构对于认识储层非均质性、优化开发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岩石薄片观察、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以及压汞实验等多种实验手段,对新安边地区长7段储层的微观孔喉结构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该地区的储层主要由石英、长石和碳酸盐矿物组成,其中石英含量较高,表明其经历了较强的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此外,粘土矿物的种类和分布也对储层的孔喉结构产生了显著影响。
在微观孔喉结构方面,研究结果表明,长7段储层的孔喉结构复杂且非均质性强。孔隙类型主要包括原生粒间孔、次生溶蚀孔以及微裂缝等。其中,粒间孔是主要的储集空间,而溶蚀孔则在局部区域起到重要作用。孔喉尺寸分布广泛,从纳米级到微米级不等,表明储层具有一定的连通性和渗透能力。
论文进一步探讨了影响新安边地区长7段储层微观孔喉结构的主要控制因素。首先,沉积环境对储层的原始结构有重要影响。研究认为,该地区的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河流相和三角洲相,这些沉积环境决定了颗粒的分选性和排列方式,从而影响了孔隙的发育程度。其次,成岩作用是控制储层结构的关键因素。压实作用导致颗粒间的接触紧密,减少了有效孔隙体积;而胶结作用则进一步降低了孔隙度和渗透率。此外,溶蚀作用在局部区域增加了次生孔隙,改善了储层质量。
除了地质因素外,构造运动和流体活动也是影响微观孔喉结构的重要因素。构造活动可能导致储层发生裂隙,增加裂缝性储层的比例。同时,流体的运移和沉淀过程可能改变储层的矿物成分和孔隙结构,进而影响其储集性能。
论文还指出,新安边地区长7段储层的微观孔喉结构特征与其油气富集关系密切。研究认为,孔喉结构的复杂性和非均质性是导致储层产能差异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实际勘探过程中,需要结合微观结构特征进行储层分类和评价,以提高开发效率。
综上所述,《新安边地区长7致密储层微观孔喉结构特征及控制因素》一文通过对该地区储层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其微观结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为今后的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该研究也为类似致密储层的评价和开发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