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江西瑞金胎子岽钨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是一篇关于中国江西省瑞金市胎子岽地区钨矿床的地质研究论文。该论文通过对矿区的地质构造、岩石类型、矿化特征以及成矿作用等方面的详细分析,系统地阐述了该矿床的形成过程和成因机制,为今后的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胎子岽钨矿床位于江西省南部的赣南地区,该区域是中国重要的钨矿产区之一。论文指出,该矿床主要分布在花岗岩类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附近,矿体形态多呈脉状或透镜状,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矿石类型以黑钨矿为主,伴生有少量白钨矿及其他金属矿物。矿石结构多样,包括粒状结构、条带状结构和浸染状结构等,反映了成矿过程中复杂的物理化学条件。
在地质构造方面,论文分析了胎子岽地区的构造演化历史,认为该区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其中以燕山期的构造活动最为重要。这些构造运动不仅控制了花岗岩的侵入,还为成矿流体的运移和富集提供了通道。此外,矿区内的断裂系统发育,尤其是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带,对矿体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影响。
矿床的成因是该论文的重点研究内容之一。论文综合运用了矿床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等方法,探讨了成矿流体的来源及其演化过程。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深部岩浆分异作用,同时可能混入了地表水或变质水。成矿作用发生在中低温条件下,属于典型的热液充填型矿床。矿床的形成与花岗岩的侵入密切相关,其成矿时间大致集中在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之间。
论文还对矿区的矿化规律进行了总结,指出矿体的空间分布受控于构造-岩性复合因素。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矿化强度和矿石类型有所差异。例如,在花岗岩与碳酸盐岩接触带附近,矿化较为强烈,而在其他部位则相对较弱。这种矿化规律对于指导后续的勘探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论文还讨论了矿床的找矿标志。主要包括:① 与花岗岩相关的蚀变带,如硅化、绢云母化和黄铁矿化;② 矿体周围的构造破碎带;③ 地球化学异常,特别是W、Sn、Bi等元素的富集区。这些标志可以作为寻找类似矿床的重要参考。
总体来看,《江西瑞金胎子岽钨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地质研究论文。它不仅系统地描述了胎子岽钨矿床的地质特征,还深入探讨了其成因机制,为理解中国南方钨矿的形成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该研究也为今后在相似地质条件下寻找和开发钨矿资源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