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江西会昌白鹅钨铜矿床石英脉、云英岩、花岗岩流体包裹体特征》是一篇研究赣南地区典型钨铜矿床的论文,重点探讨了该矿区中不同地质体中的流体包裹体特征。该论文对理解成矿流体的来源、演化过程以及成矿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区域矿产资源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
该论文首先介绍了江西会昌白鹅钨铜矿床的基本地质背景。该矿区位于华南板块东南缘,属于南岭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泥盆系和石炭系,而侵入岩以花岗岩为主,其中包含丰富的钨铜矿化现象。论文指出,该矿床的成矿作用与燕山期的构造-岩浆活动密切相关,特别是与花岗岩的侵入及相关的热液活动有直接联系。
在研究方法方面,论文采用了显微测温、激光拉曼光谱和扫描电镜等现代分析技术,对矿床中的石英脉、云英岩以及花岗岩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这些手段,研究人员能够获取流体包裹体的温度、压力、成分等关键参数,从而揭示成矿流体的物理化学条件。
研究结果表明,白鹅钨铜矿床中的流体包裹体主要为气液两相包裹体,且以低盐度(<5 wt% NaCl)和中等温度(200-350℃)为特征。这说明成矿流体可能来源于深部岩浆房的分异作用,并在上升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混合和稀释。此外,包裹体中的气体成分以H2O、CO2和少量CH4为主,反映出成矿流体具有一定的还原性。
论文还详细分析了不同岩石类型中的流体包裹体特征差异。例如,石英脉中的包裹体多为高温高压环境下的产物,而云英岩中的包裹体则显示出较低的温度和较高的压力条件,这可能与后期的热液改造有关。花岗岩中的包裹体则表现出更广泛的温度和盐度变化范围,反映了岩浆演化过程中流体的复杂行为。
通过对流体包裹体的对比研究,论文进一步探讨了成矿流体的演化路径。研究认为,成矿流体可能经历了从高温高压到低温低压的转变过程,这一过程与矿区的构造活动密切相关。同时,流体的混合和沸腾作用可能促进了金属元素的沉淀,形成了富集的钨铜矿化。
论文还讨论了流体包裹体特征与矿化类型的对应关系。例如,高盐度包裹体通常与早期的高温矿化有关,而低盐度包裹体则可能与晚期的低温矿化有关。这种差异有助于识别不同阶段的成矿作用,并为矿床的分带性提供依据。
此外,论文强调了流体包裹体研究在矿床学中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包裹体的组成和形成条件,可以重建成矿过程的动力学环境,为矿床的成因模型提供关键证据。这对于指导后续的矿产勘查和资源评价具有实际意义。
综上所述,《江西会昌白鹅钨铜矿床石英脉、云英岩、花岗岩流体包裹体特征》这篇论文系统地研究了矿区中不同地质体的流体包裹体特征,揭示了成矿流体的来源、演化及其与矿化作用的关系。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对该矿区的认识,也为类似矿床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