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晚奥陶-早志留世之交内外扬子海盆水体硫化驱动机制的差异性研究》是一篇探讨地质历史时期海洋环境变化及其成因的重要论文。该研究聚焦于中国扬子地区在晚奥陶世至早志留世之间,内外扬子海盆水体中硫化现象的形成机制及其差异性。通过对这一时期沉积岩层的详细分析,研究人员试图揭示不同地理区域在相同地质背景下所表现出的不同环境演变过程。
扬子海盆是中国南方重要的古地理单元,在晚奥陶世至早志留世期间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和沉积演化过程。这一时期的海洋环境变化对全球气候、生物演化以及矿产资源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其中,水体硫化现象是研究的重点之一,因为硫化作用不仅反映了海洋氧化还原状态的变化,还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密切相关。
论文首先回顾了晚奥陶世至早志留世的地质背景,指出这一时期扬子海盆处于不同的构造和沉积环境之中。内扬子海盆位于陆地边缘,受陆源物质输入影响较大;而外扬子海盆则更接近深海环境,水体更新较慢,更容易发生缺氧或硫化现象。这种空间分布上的差异为研究水体硫化的驱动机制提供了天然的对比平台。
研究团队通过岩石学、地球化学以及古生物学等多学科手段,对扬子海盆不同地区的沉积岩进行了系统分析。他们重点研究了碳、硫、氧同位素以及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以重建当时的海洋环境条件。结果表明,内外扬子海盆在水体硫化过程中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
在内扬子海盆,水体硫化主要受到陆源物质输入和河流径流的影响。大量有机质的输入促进了微生物活动,进而导致局部水体缺氧和硫化作用的发生。此外,海水的交换速率较低,也加剧了水体的分层现象,使得底层水体更容易出现硫化条件。
相比之下,外扬子海盆的水体硫化则更多受到深海环境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在这一区域,由于远离陆地,陆源物质输入较少,水体的氧化还原状态主要由海洋环流和温度变化控制。研究发现,在某些时期,外扬子海盆的水体硫化可能与全球性的海洋缺氧事件有关,如“罗德尼亚冰期”后的环境变化。
论文还探讨了水体硫化对生物演化的影响。在这一时期,海洋生态系统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包括生物多样性的波动和群落结构的调整。硫化水体的存在可能对某些生物种群产生抑制作用,同时也可能促进特定类型微生物的繁盛,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演化进程。
此外,研究还指出,水体硫化现象在不同沉积环境中可能具有不同的成因机制。例如,在浅海环境中,硫化作用可能主要由局部的有机质分解引起;而在深海或半封闭海盆中,则可能受到更大尺度的环境因素控制。这些差异性为理解古代海洋环境的复杂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总体而言,《晚奥陶-早志留世之交内外扬子海盆水体硫化驱动机制的差异性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扬子海盆古环境演变的认识,也为全球范围内类似地质时期的环境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该研究强调了区域环境异质性在地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并为未来的古海洋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