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晚太古代高δ18O闪长岩成因--来自含水玄武岩的部分熔融》是一篇探讨地球早期地壳演化和岩浆作用机制的重要论文。该研究聚焦于晚太古代时期形成的高δ18O闪长岩,试图揭示其成因与地球早期地质过程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这些岩石的同位素特征以及矿物学和地球化学数据,作者提出了一个关于含水玄武岩部分熔融形成高δ18O闪长岩的新模型。
在地球早期历史中,尤其是太古代(约40亿至25亿年前),地壳的形成和演化是地质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这一时期的地壳主要由玄武岩组成,但后来经历了复杂的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形成了多样化的火成岩类型。其中,高δ18O闪长岩因其独特的同位素特征而备受关注。δ18O值反映了岩石形成时的氧同位素组成,通常用于追踪地壳物质的来源和演化过程。
传统上,高δ18O岩石被认为来源于地壳物质的再循环或地表水的参与。然而,这篇论文挑战了这一观点,提出高δ18O闪长岩可能源自含水玄武岩的部分熔融。含水玄武岩是指含有一定量挥发组分(如水)的玄武岩,这类岩石在部分熔融过程中可能会释放出富含轻氧同位素的流体,从而影响最终形成的岩浆成分。
作者通过对采自晚太古代地层中的高δ18O闪长岩样本进行详细的矿物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分析,发现这些岩石具有明显的富集特征,包括较高的稀土元素含量和特定的微量元素比值。这些特征与典型的地幔源岩不同,更接近于含水玄武岩部分熔融产物的特征。
此外,研究还结合了实验岩石学的数据,模拟了含水玄武岩在不同压力和温度条件下的部分熔融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温压条件下,含水玄武岩可以产生富含SiO2和Al2O3的熔体,这些熔体在冷却后可以形成类似闪长岩的岩石。这一发现为高δ18O闪长岩的成因提供了新的解释路径。
论文还讨论了这一成因模型对地球早期地壳演化的意义。如果高δ18O闪长岩确实来源于含水玄武岩的部分熔融,那么这表明在太古代时期,地壳中可能存在大量含水的玄武岩,并且这些岩石在岩浆作用过程中发生了重要的物质交换和演化。这不仅有助于理解地壳的形成机制,还可能对地球早期大气和水循环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总之,《晚太古代高δ18O闪长岩成因--来自含水玄武岩的部分熔融》是一篇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的论文。它通过多学科方法,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高δ18O闪长岩成因模型,为地球早期地质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证据。这项研究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太古代地壳结构和岩浆作用的认识,也为后续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