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新疆阿尔泰成矿省成矿规律概述》是一篇关于新疆阿尔泰地区成矿规律的综合性论文,旨在系统总结该区域的成矿特征、矿床类型、成矿地质背景以及成矿作用过程。该论文对进一步开展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新疆阿尔泰地区位于中国西北部,地处中亚造山带的东段,是重要的金属矿产资源富集区。该地区的成矿作用受多期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的影响,形成了多种类型的矿床,包括铜、金、铁、铅、锌、稀有金属等。这些矿产资源的分布与区域地质构造、岩浆演化、热液活动密切相关。
论文首先介绍了新疆阿尔泰成矿省的地质背景。该地区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包括古生代的板块碰撞、中生代的裂解作用以及新生代的构造变形。这些构造事件为成矿作用提供了有利的地质条件。同时,该地区的岩浆活动频繁,不同期次的岩浆侵入为矿质的迁移和富集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在成矿规律方面,论文详细分析了阿尔泰地区的矿床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主要矿床类型包括斑岩型铜矿、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夕卡岩型铁矿、脉状矿床以及沉积变质型矿床等。这些矿床的形成与特定的地质环境密切相关,例如斑岩型铜矿通常与中酸性侵入体有关,而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则多分布在断裂带附近。
论文还探讨了成矿作用的时空演化规律。研究表明,阿尔泰地区的成矿作用主要集中在早二叠世至晚三叠世期间,这一时期构造活动强烈,岩浆侵入频繁,为成矿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来源和能量条件。此外,不同矿种的成矿时间存在差异,如金矿主要形成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而铜矿则主要形成于早二叠世。
在成矿控制因素方面,论文强调了构造控矿、岩浆控矿和流体控矿的重要性。构造体系不仅控制了矿床的空间分布,还影响了矿质的运移路径和富集程度。岩浆活动为成矿提供了丰富的成矿物质,并通过不同的侵入方式控制了矿床的形成机制。而热液流体的活动则决定了矿质的沉淀和矿石的矿物组合。
论文还指出,阿尔泰地区的成矿作用具有多阶段性特征。早期以基性岩浆侵入为主,形成了部分铁矿和铜矿;中期则以中酸性岩浆活动为主,导致了大规模的铜、金矿化;晚期则以浅成低温热液活动为主,形成了金、银等贵金属矿床。这种多阶段的成矿过程使得该地区矿产资源种类丰富,具有较高的综合利用价值。
此外,论文还对阿尔泰成矿省的找矿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根据成矿规律和矿床分布特征,建议在已知矿化带的深部及外围地区加强勘探工作,特别是针对斑岩型铜矿和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进行重点突破。同时,应加强对区域地质构造和岩浆活动的研究,以提高成矿预测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新疆阿尔泰成矿省成矿规律概述》是一篇系统研究阿尔泰地区成矿特征的学术论文,内容涵盖地质背景、矿床类型、成矿规律、成矿控制因素及找矿方向等多个方面。该论文不仅为矿产资源勘查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进一步开展区域成矿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