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新疆伊犁地区黄土性质及边坡稳定性分析与防治--以省道316线加朗普特滑坡为例》是一篇研究新疆伊犁地区黄土工程特性及其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论文。该论文聚焦于新疆伊犁地区的地质环境,尤其是黄土分布区域的工程地质问题,结合具体的滑坡实例——省道316线加朗普特滑坡,深入探讨了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边坡失稳机制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在论文中,作者首先介绍了新疆伊犁地区的地理环境和地质背景。伊犁地区位于中国西北部,属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地表覆盖着大量的黄土沉积物。这些黄土具有特殊的工程地质特性,如高孔隙率、低密度、易溶性和较强的水敏性,使得其在工程实践中容易发生滑坡、塌陷等灾害。
接下来,论文对黄土的物理性质进行了详细的实验分析。通过采集不同地点的黄土样本,进行含水量、密度、颗粒级配、液限、塑限等指标的测定,揭示了伊犁地区黄土的工程地质特征。研究发现,黄土的含水量变化对其强度有显著影响,特别是在雨季或融雪季节,水分渗透会降低黄土的抗剪强度,从而增加边坡失稳的风险。
在边坡稳定性分析方面,论文采用极限平衡法和数值模拟方法对加朗普特滑坡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对滑坡区域的地质构造、岩土层分布以及地下水活动情况进行调查,建立了合理的边坡模型。利用GeoStudio等软件进行稳定性计算,评估了不同工况下的边坡安全系数,并分析了滑坡发生的潜在原因。
论文指出,加朗普特滑坡的发生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一是黄土本身的工程性质较差,容易受到水的侵蚀;二是地形坡度较大,导致重力作用明显;三是降雨量的变化加剧了黄土的软化过程,降低了其承载能力;四是人类活动如道路建设、开挖等破坏了原有的地质结构,增加了滑坡的可能性。
针对上述问题,论文提出了多项防治措施。首先,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地质勘察,合理规划路线,避免在高风险区域进行大规模开挖;其次,应采取有效的排水措施,如设置截水沟、排水管等,减少雨水对黄土的侵蚀;再次,可以采用支挡结构如挡土墙、锚杆等加固边坡,提高其稳定性;最后,应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定期对边坡进行巡查和监测,及时发现潜在隐患。
此外,论文还强调了黄土地区边坡治理需要综合考虑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同时,建议加强公众教育,提高人们对黄土地区地质灾害的认识,增强防范意识。
综上所述,《新疆伊犁地区黄土性质及边坡稳定性分析与防治--以省道316线加朗普特滑坡为例》是一篇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研究论文。它不仅为新疆伊犁地区的公路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也为类似地质条件下的边坡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通过深入研究黄土的工程特性及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有助于提升工程安全性,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