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强台风“山竹”造成玉林地区暴雨天气机理分析》是一篇研究台风对广西玉林地区天气影响的学术论文。该论文旨在探讨2018年强台风“山竹”在登陆后对玉林地区造成的极端暴雨天气的形成机制,分析其气象背景、动力结构以及水汽输送等因素,为今后类似天气事件的预测和防灾减灾提供理论依据。
论文首先回顾了强台风“山竹”的发展过程及其路径特征。根据气象资料,“山竹”于2018年9月13日生成,随后迅速增强,成为当年最强的台风之一。其移动路径主要沿着南海北部向西北方向行进,并最终在广东阳江附近登陆。尽管“山竹”并未直接登陆玉林地区,但由于其外围云系和环流系统的影响,玉林地区在台风过境期间遭遇了持续性的强降雨天气。
文章详细分析了玉林地区暴雨天气的形成原因。研究发现,台风“山竹”带来的充沛水汽是导致暴雨的重要因素。由于台风中心附近的低气压系统与副热带高压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大量暖湿空气从南海向北输送至玉林地区,形成了强烈的上升运动。这种上升运动促进了云层的发展和降水的形成,进而导致了持续性强降雨。
此外,论文还探讨了地形对暴雨分布的影响。玉林地区位于广西中南部,地势相对平坦,但局部地区存在丘陵地貌。这些地形特征对水汽的抬升和局地对流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一些迎风坡区域,水汽在遇到地形阻挡时被迫抬升,进一步增强了降水强度。
论文还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台风“山竹”影响下的天气系统进行了再现。研究使用了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对玉林地区的天气情况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台风外围的西南急流是水汽输送的主要通道,而中高层的辐合和低层的辐散则促进了垂直运动的发展,从而加剧了降水过程。
研究还指出,台风“山竹”带来的暴雨天气具有突发性和持续性强的特点。短时间内集中降雨可能导致城市内涝、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因此,论文建议加强台风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对台风外围影响的监测能力,同时加强对山区和低洼地区的防洪排涝措施。
通过对“山竹”台风引发的暴雨天气进行系统分析,该论文不仅揭示了台风对玉林地区天气的影响机制,也为今后类似天气事件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研究结果对于提升地方气象服务能力、优化灾害应对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强台风“山竹”造成玉林地区暴雨天气机理分析》是一篇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学术论文,其研究成果有助于提高对台风相关极端天气的认知水平,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支持。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