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宜巴高速舒家槽段岩溶发育规律及对公路建设的影响》是一篇探讨中国湖北省境内宜巴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岩溶地质问题的学术论文。该论文针对舒家槽段的岩溶发育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岩溶地貌对公路建设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工程应对措施。通过这一研究,为类似地质条件下的公路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宜巴高速公路是连接宜昌与巴东的一条重要交通干线,其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复杂的地质环境。其中,舒家槽段因位于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岩溶发育较为典型,成为整个项目中的重点和难点区域。论文首先介绍了舒家槽段的地质背景,包括地层结构、岩石类型以及区域构造特征等。通过对该地区的实地调查和钻探取样,研究人员发现该区域主要由碳酸盐岩构成,如石灰岩和白云岩,这些岩石在长期的水文地质作用下容易形成溶洞、地下河等岩溶地貌。
论文进一步分析了岩溶发育的规律。研究表明,舒家槽段的岩溶发育受多种因素控制,包括岩石的可溶性、地下水的活动强度、构造裂隙的分布以及地表水的渗入情况。其中,地下水的流动路径和溶蚀作用是导致岩溶发育的主要动力。研究还指出,岩溶的发育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通常沿着构造断裂带或地层接触带集中分布。此外,不同深度的岩溶发育程度也存在差异,浅部岩溶多表现为溶洞和溶沟,而深部则可能形成较大的地下空洞。
论文还详细探讨了岩溶对公路建设的具体影响。首先,岩溶的存在可能导致路基不均匀沉降,影响道路的稳定性。其次,地下溶洞的存在可能造成施工过程中的突发性塌方,威胁施工人员的安全。此外,岩溶地区的地下水丰富,容易导致边坡失稳,增加排水工程的难度。特别是在隧道施工中,岩溶区的地质条件复杂,可能引发突水、突泥等灾害,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
针对上述问题,论文提出了多项工程应对措施。首先,在勘察阶段应加强地质勘探工作,采用高密度电法、地震勘探等先进技术手段,准确识别岩溶发育的位置和规模。其次,在设计阶段应根据岩溶分布情况合理调整路线走向,尽量避开高风险区域。对于无法避让的岩溶地段,应采取加固措施,如注浆堵漏、设置支挡结构等,以提高路基和隧道的稳定性。此外,论文还强调了施工过程中的动态监测和预警机制,建议建立完善的地质信息系统,实时掌握岩溶变化情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该论文不仅为宜巴高速公路的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其他类似地质条件下的公路工程提供了有益参考。通过深入研究岩溶发育规律及其对工程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公路建设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推动我国山区公路建设技术的发展。
总之,《宜巴高速舒家槽段岩溶发育规律及对公路建设的影响》是一篇具有重要实践价值的学术论文,它不仅揭示了岩溶地质现象的本质,还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此类研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