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吉图珲高速铁路隧道工程地质问题探讨》是一篇关于中国东北地区高速铁路建设中隧道工程地质问题的学术论文。该论文针对吉图珲高速铁路沿线的复杂地质条件,系统分析了隧道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地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和解决方案。吉图珲高速铁路是中国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干线,连接吉林省吉林市、图们市和朝鲜边境的珲春市,全长约550公里,其中包含大量隧道工程。由于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存在多种不良地质现象,因此对隧道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出了严峻挑战。
论文首先介绍了吉图珲高速铁路的基本概况,包括线路走向、主要工程结构以及沿线的自然地理环境。吉图珲地区位于长白山脉南麓,地形起伏较大,地质条件复杂,地层分布广泛,涵盖了多种岩性,如花岗岩、玄武岩、砂岩、页岩等。此外,该区域还存在多条断裂带,地震活动频繁,这些因素都对隧道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构成了潜在威胁。论文指出,在隧道设计阶段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地质因素,以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
在工程地质问题方面,论文重点探讨了软弱围岩、地下水渗透、断层破碎带、岩溶发育以及高地应力等典型地质问题。软弱围岩通常指强度较低、稳定性差的岩层,这类岩层在开挖过程中容易发生塌方或变形,对施工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地下水渗透问题则可能导致隧道内出现渗水、涌水现象,影响施工进度并增加工程成本。断层破碎带是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形成的松散岩层,其承载能力低,易发生塌方,给隧道施工带来极大困难。岩溶发育是指地下存在大量溶洞和空腔,这种地质条件可能导致隧道顶部塌陷,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高地应力则是指岩体内部承受较大的压力,容易引发岩爆等问题,对施工人员和设备构成危险。
针对上述工程地质问题,论文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例如,在软弱围岩段,采用超前支护、加强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等手段,提高围岩的稳定性;对于地下水问题,采取注浆堵水、排水沟设置等方法,有效控制地下水的影响;在断层破碎带,采用分段开挖、加强支护和监控量测等技术,确保施工安全;针对岩溶发育区,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探,提前探测溶洞位置,并采取回填、加固等处理措施;在高地应力区域,则通过合理调整开挖方式、加强监测预警等方式降低岩爆风险。
此外,论文还强调了信息化管理和动态设计的重要性。随着施工的推进,地质条件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需要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及时调整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同时,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BIM(建筑信息模型)和GIS(地理信息系统),提升工程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
总体而言,《吉图珲高速铁路隧道工程地质问题探讨》为我国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复杂的地质条件,论文不仅揭示了隧道施工中的关键问题,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对今后类似工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该论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提高我国高铁建设的技术水平,推动铁路工程向更安全、高效的方向发展。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