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弃砂在壁后注浆材料中的利用》是一篇关于城市地下工程中废弃砂料再利用的研究论文。该论文聚焦于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弃砂,探讨其在隧道施工中作为壁后注浆材料的可行性与应用价值。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大型地下工程如过江通道、地铁隧道等日益增多,这些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弃土和弃砂,如何合理处理这些废弃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提出将弃砂资源化利用的思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是连接南京市鼓楼区与浦口区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其建设过程中涉及大量的盾构施工。在盾构掘进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弃砂。这些弃砂通常被运送到指定地点进行堆放或填埋,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还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弃砂成为工程管理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实验研究和实际应用分析,探索了弃砂在壁后注浆材料中的应用可能性。
壁后注浆是隧道施工中的关键环节,主要目的是填充盾构掘进后形成的空隙,以防止地层沉降、提高结构稳定性并增强防水效果。传统的注浆材料主要包括水泥浆液、水玻璃等,这些材料虽然性能良好,但成本较高且环保性较差。而弃砂作为一种天然材料,具有颗粒级配合理、来源广泛、成本低廉等优点,若能将其合理加工后用于注浆材料,不仅可以降低工程成本,还能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论文首先对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弃砂进行了详细的物理化学性质分析,包括粒径分布、含泥量、密度、孔隙率等指标。结果表明,该弃砂具备良好的颗粒级配,适合用于注浆材料的制备。随后,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室试验,测试了不同比例的弃砂与水泥、水玻璃等材料混合后的性能,包括凝结时间、抗压强度、流动性和渗透系数等关键参数。
试验结果显示,适量掺入弃砂的注浆材料能够保持良好的流动性和早期强度,同时显著降低了材料成本。此外,弃砂的加入还可以改善注浆材料的孔隙结构,提高其密实度和耐久性。这些研究成果为弃砂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在实际工程应用方面,论文结合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的具体施工情况,设计了一套合理的弃砂处理方案,并在部分区间进行了试点应用。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严格按照试验结果调整注浆材料的配比,确保其性能满足工程要求。实践表明,采用弃砂作为注浆材料的施工段落,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有效减少了传统材料的使用量,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论文还对弃砂在壁后注浆中的长期性能进行了评估,包括其在地下水环境下的稳定性、抗侵蚀能力以及对周围地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过适当处理的弃砂在注浆材料中表现出良好的耐久性和环境适应性,不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也不会对隧道结构产生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南京纬三路过江通道弃砂在壁后注浆材料中的利用》是一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研究论文。它不仅为城市地下工程中的废弃物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资源节约型工程实践提供了可行的技术路径。通过合理利用弃砂,不仅可以降低工程成本,还能减少环境污染,推动绿色施工的发展。未来,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完善,弃砂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