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准噶尔盆地南缘西山窑组与八道湾组煤层气成藏富集条件对比研究》是一篇关于中国准噶尔盆地南部地区煤层气资源研究的学术论文。该论文聚焦于准噶尔盆地南缘的西山窑组和八道湾组煤层气的成藏条件,通过对比分析两者的地质特征、沉积环境、构造演化以及煤层气富集规律,为该地区的煤层气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准噶尔盆地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中国重要的油气能源基地之一。其南缘地区由于地质构造复杂,煤系地层发育良好,具有丰富的煤层气资源潜力。西山窑组和八道湾组是该区域主要的含煤地层,分别属于侏罗纪和二叠纪时期形成的沉积岩层。这两组煤层在煤质、厚度、埋深及构造背景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对它们的成藏富集条件进行对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首先介绍了研究区的地质背景,包括准噶尔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沉积环境变化以及煤系地层的分布情况。通过对区域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作者指出西山窑组主要分布在盆地南部的前陆坳陷带,沉积环境以湖泊相和河流相为主,煤层厚度较大且分布广泛;而八道湾组则多分布于盆地边缘的冲积平原和扇三角洲地带,煤层相对较薄,但煤化程度较高。
在成藏条件方面,论文重点分析了煤层气的生成、运移、保存和富集机制。研究发现,西山窑组煤层气的生成主要依赖于较高的有机质含量和良好的热演化条件,同时受控于盆地的沉降速率和构造活动。相比之下,八道湾组煤层气的生成则更多受到古气候和沉积环境的影响,煤层气的赋存状态相对稳定,但储层渗透性较差。
论文还探讨了构造因素对煤层气富集的影响。研究表明,断层和褶皱构造在煤层气的运移和聚集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西山窑组中,断裂系统较为发育,有利于煤层气的运移和聚集;而在八道湾组中,构造活动较弱,煤层气主要以吸附态形式存在于煤基质中,富集程度相对较低。
此外,论文还结合现代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如地震勘探和测井资料,对两组煤层气的储层特征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西山窑组煤层的孔隙度和渗透性较好,适合开展大规模的煤层气开发;而八道湾组煤层虽然渗透性较差,但由于其煤化程度高,吸附能力较强,仍具备一定的开发潜力。
在研究方法上,论文采用了多种地质分析手段,包括岩石学、地球化学、沉积学和构造地质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通过对比不同煤层的煤质参数、生气潜力和储层物性,作者提出了适用于不同煤层气类型的评价指标体系。
最后,论文总结了西山窑组和八道湾组煤层气成藏富集条件的主要差异,并提出了针对不同煤层气类型的具体勘探开发建议。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提高准噶尔盆地南缘煤层气资源的勘探效率,也为类似地质条件下的煤层气开发提供了参考。
总体而言,《准噶尔盆地南缘西山窑组与八道湾组煤层气成藏富集条件对比研究》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的研究论文,对于推动我国煤层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