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兼收并蓄美味求真--家藏清光绪十五年新选广州“时菜”菜谱之初步研究》是一篇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特别是广东饮食传统的学术论文。该文以一份保存在私人收藏中的清代菜谱为研究对象,探讨了19世纪末期广州地区的饮食风貌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论文通过分析这份珍贵的文献资料,揭示了当时广州地区的饮食习惯、烹饪技艺以及食材选择的特点。
该论文的研究背景源于对传统饮食文化的关注。随着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古代饮食文献的价值。而这份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的新选广州“时菜”菜谱,正是这一研究领域中的一份重要资料。它不仅记录了当时的菜品名称和制作方法,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饮食风尚和地域特色。
论文首先介绍了这份菜谱的基本情况。据作者介绍,该菜谱是家藏文物,内容包括多种菜品的配方和烹饪步骤,涵盖肉类、海鲜、蔬菜等多种食材。其中,“时菜”一词具有特定的文化意义,指的是根据季节变化而选择的应季食材,体现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顺应自然”的理念。这种注重季节性的饮食观念,在现代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论文分析了菜谱中所体现的烹饪技艺和饮食风格。通过对菜品名称和配料的解读,作者指出,当时的广州饮食已经具备了较高的烹饪水平,讲究色香味形俱全。同时,菜谱中也反映出广州地区对外来饮食文化的吸收与融合,如部分菜品可能受到其他地区或外国饮食的影响。这种兼容并蓄的饮食特点,使得广州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此外,论文还探讨了菜谱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背景。清代晚期,广州作为通商口岸,经济繁荣,文化多元。这种环境为饮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土壤。菜谱中所记载的菜品,不仅是日常饮食的记录,更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通过这些菜品,可以窥见当时人们的饮食结构、消费习惯以及社会交往方式。
在研究方法上,论文采用了文献分析、比较研究和文化解读等多角度的方法。作者通过对菜谱内容的逐条分析,结合同时期的历史文献和地方志资料,力求还原当时的真实饮食状况。同时,论文还引用了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增强论述的权威性和科学性。
论文认为,这份菜谱不仅是研究广州饮食文化的重要资料,也为理解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演变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对它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古代饮食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进而推动对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最后,论文指出,虽然目前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但这份菜谱的价值不容忽视。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例如对菜谱中具体菜品进行复原实验,或者结合现代营养学理论进行分析,从而更全面地挖掘其历史与现实意义。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