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云南思茅盆地晚白垩世勐野井组碳酸盐岩成因探讨》是一篇关于地质学领域的重要论文,主要研究了中国云南省思茅盆地中晚白垩世时期形成的勐野井组碳酸盐岩的成因问题。该论文通过详细的岩石学、地球化学以及沉积学分析,对勐野井组碳酸盐岩的形成环境、物质来源以及成岩过程进行了系统探讨,为理解该地区古地理演化和沉积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思茅盆地位于中国西南部,地处横断山脉与云贵高原之间,是一个具有复杂地质构造背景的盆地。勐野井组是该盆地中一个重要的地层单元,其主要由碳酸盐岩组成,包括石灰岩、白云岩等,广泛分布于盆地内部。这些碳酸盐岩的形成时间可以追溯到晚白垩世,即约80至66百万年前,这一时期全球气候温暖,海平面较高,为碳酸盐岩的沉积提供了有利条件。
论文首先介绍了勐野井组的地质背景和区域构造特征。通过对岩心样品的观察和分析,研究者发现该地区的碳酸盐岩主要发育在浅海或潮间带环境中,表明当时该地区可能是一个广阔的滨海或陆架海域。此外,研究还指出,勐野井组的沉积物可能来源于周围高地的风化产物,经过搬运和沉积后,在特定的水动力条件下形成了碳酸盐岩沉积层。
在岩石学分析方面,论文详细描述了勐野井组碳酸盐岩的矿物组成、结构特征以及沉积构造。研究显示,这些碳酸盐岩主要由方解石和白云石组成,部分样品中还含有少量的铁镁矿物。岩石的结构以颗粒灰岩和泥晶灰岩为主,反映了不同的沉积环境和后期的成岩作用。同时,沉积构造如波痕、叠层石等也表明了该地区曾经存在较强的水动力条件。
地球化学分析是该论文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对碳酸盐岩的碳、氧同位素进行测定,研究者发现其碳同位素值(δ13C)和氧同位素值(δ18O)显示出一定的变化趋势,这可能与海水的温度、盐度以及生物活动有关。此外,微量元素分析进一步揭示了碳酸盐岩的物质来源和沉积环境的变化。例如,较高的锶/钙比值可能表明沉积物中含有较多的陆源碎屑,而较低的镁含量则暗示了后期的成岩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脱镁作用。
论文还探讨了勐野井组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及其对岩石性质的影响。研究表明,这些碳酸盐岩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成岩过程,包括早期的胶结、压实、溶蚀以及后期的交代作用。这些成岩作用不仅改变了岩石的孔隙结构和渗透性,还影响了其储集性能。因此,对于油气勘探和开发而言,了解这些碳酸盐岩的成岩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云南思茅盆地晚白垩世勐野井组碳酸盐岩成因探讨》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它不仅深化了对勐野井组碳酸盐岩形成机制的理解,也为进一步研究思茅盆地的地质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该研究成果对于认识中国西南地区的古地理环境、沉积体系以及油气资源的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