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乌鲁木齐2015年12月11日极端暴雪天气的综合分析》是一篇研究新疆地区极端天气事件的学术论文,主要探讨了2015年12月11日发生在乌鲁木齐市的一次极端暴雪天气过程。该论文通过气象数据、卫星遥感资料以及数值模拟等多种手段,对此次暴雪天气的成因、发展过程及影响进行了全面分析。
论文首先回顾了乌鲁木齐市的气候特点,指出该地区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干燥,但偶尔也会受到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影响,导致大范围的降雪天气。然而,2015年12月11日的暴雪天气却打破了常规,其降雪量和持续时间均远超以往同期记录,成为当年新疆地区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通过对气象观测站数据的统计分析,论文发现当天乌鲁木齐市的降雪量达到了历史罕见水平,部分区域积雪深度超过30厘米,给城市交通、居民生活以及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此外,暴雪还引发了道路结冰、航班延误等次生灾害,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在天气系统分析方面,论文指出此次极端暴雪天气是由于强冷空气南下与暖湿气流交汇形成的。具体来说,受蒙古高压东移的影响,一股强冷空气自北向南快速推进,同时,来自中亚的暖湿气流也随西风带进入新疆地区,两者在天山北坡相遇,形成了强烈的锋面系统。这种冷暖空气的剧烈交汇,导致了大量水汽凝结并迅速降落为降雪。
论文还利用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资料,对暴雪天气的演变过程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显示,暴雪天气主要集中在乌鲁木齐市区及其周边地区,且持续时间较长,从凌晨开始逐渐增强,至中午达到峰值,随后缓慢减弱。这一过程表明,此次暴雪并非一次简单的降水过程,而是由多个天气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
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结论,论文采用了数值模拟方法,使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对此次暴雪天气进行了高分辨率模拟。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高度吻合,不仅再现了暴雪的发生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还揭示了大气环流、水汽输送和地形效应等因素对暴雪形成的重要作用。
论文还特别强调了地形因素在此次暴雪天气中的关键作用。乌鲁木齐地处天山北麓,地势起伏较大,而此次暴雪主要发生在山前地带,这与地形抬升导致的强迫上升运动密切相关。当暖湿气流遇到山脉时,被迫抬升冷却,从而产生大量的降水,这也是乌鲁木齐地区冬季多雪的重要原因。
在影响评估方面,论文详细分析了此次暴雪对城市运行、交通运输和农业生产的冲击。例如,乌鲁木齐机场当日取消航班数十架次,市区主干道出现严重拥堵,部分小区断电断水,居民生活受到较大影响。此外,农田积雪过厚,对越冬作物造成一定损害,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
最后,论文提出了一些应对极端天气的建议。包括加强气象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公众对极端天气的认知和防范意识,以及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以减少类似灾害带来的损失。同时,论文还呼吁加强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类似情况。
综上所述,《乌鲁木齐2015年12月11日极端暴雪天气的综合分析》是一篇内容详实、分析深入的学术论文,不仅为理解该次极端天气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今后类似天气事件的研究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封面预览